-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 醉枣 [2010/10]
-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陶渊明以其高气节和田园诗为后人敬仰。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之宗”。后世多有跟随,不仅学其诗,更要效其“归去来”。这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要算是苏东坡和辛弃疾了。后人谈宋词时常并提“苏辛”,多指二人词风豪迈相似。其实苏辛二人在仿效陶渊明方面也都下过不少功夫。
《冷斋夜话》云:“东坡在惠州,尽和渊明诗。”苏东坡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试看东坡追和陶渊明的《饮酒》。
有文分析道,苏东坡的和诗与其说是次韵奉和,不如说是存心翻唱。车马对舟船,无喧对有喧,已忘言对复何言,日夕对未来等等。最关键的是,陶诗中充满了悠然之情,苏诗里却是嗟叹之息。难怪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论道:“二苏公则不然,方其得意也,为执政侍从;及其失意也,至下狱过岭。晚更忧患,于是始有和陶之作。二公虽惓惓于渊明,未知渊明果印可否?”朱熹更是批评东坡,“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
说到底,苏氏父子三人自眉州踏上进京仕途之路后,就已经无法与陶公为伍了。诗作上可以追和,精神上早已设了距离。
比起苏东坡,辛弃疾效仿陶渊明的做法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归隐带湖时,“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农耕、饮酒,认“陶县令,是吾师”。有人统计过,稼轩词中提到陶渊明的作品中有92首之多,差不多每七首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这里选两阙:
然而,同样看到菊花,陶渊明眼里是悠然南山,辛弃疾心里装的是“愁予”的“江山”,想的是“东山何事”,要“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甚至到了“吾衰矣”的时候,他还“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最后,连辛弃疾自己也感叹“老来曾识渊明”,到底还是“酒兴诗情不相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