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风】你会熬养胃的粥吗?(转载)

作者:枫树下  于 2016-10-27 20: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健康生活|已有7评论

作者:鲁阳散人(转载有删节)

关于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谈过,为什么喝了很多年粥,却养不好胃。常喝粥也没养好胃,是因为你忽视了这个...

今天我们再谈熬粥,是因为粥对我们中国人的意义太大了。也许未来,必要的话还会有三谈、四谈熬粥。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粥,传承至今,喝粥养胃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尽人皆知。但是到了今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们的生活节奏快得象过山车,多数人已经不想、不愿、甚至不会静下来慢慢做一顿饭、喝一碗粥了。因为慢吞吞地熬粥,已经无法跟上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所以,今天中国人的胃病群体之大,可能在历史上前所未有。

但是,当我们受胃病折磨,又想起祖宗留下来的养胃方法、想喝一碗好粥时,却发现我们已经不懂熬粥了。

此外,西方科学观念和逻辑思维的桎梏,使父辈的很多好经验无法传承,包括熬粥这样看似简单、实则大有乾坤的事情。所以需要事先做一点提示,本文中会提到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唯物主义者和逻辑思维者,请自行绕道。

今天谈到的一些经验,一部分来自我母亲的教导,一部分来自厚朴同事的交流,一部分来自中医经典的记载。

其一,关于锅的选择

相比不锈钢锅和电饭煲,砂锅熬出的粥更香甜。当然,我自己很少这么讲究,还是用普通的锅,方法得当时,熬出的粥也还不错,这一点大家可以尝试,或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另外,我们都听说过,大锅饭,小锅菜,大锅做的饭,尤其是粥,特别香;小锅炒的菜,则味道远胜大锅。所以,听说大铁锅熬粥更棒。

至于原因,我也说不清。中国有很多民间流传的观点,没有什么高深的理由,简简单单照做就好。

还有一点,古人还发现,不同器皿做同样的食物,甚至不同器皿盛同样的食物,味道全然不同。我起初觉得这纯粹是心理作用,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彻底改变了看法。

我们全家都喜欢喝豆汁,女儿两岁就开始喝,冬天的周末,经常用保温桶买回家喝。有一次买了几个粗制的瓷碗,倒上豆汁喝,顿时感到与以前喝的味道完全不同,特别好喝,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讲究不同食物配不同器皿的原因。

                                   北京的传统小吃 豆汁儿 焦圈儿

我记得《笑傲江湖》里,有一段两人对饮时谈论不同的酒需要配不同酒杯的描写,非常精彩。以前总觉得古人多事,后来才知道,原来葡萄美酒夜光杯,真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口感需要啊!


                                              到过甘肃旅游的人都见过这杯子吧

其二,关于下米的顺序

这一点我体会最深。我老婆常年脾胃不好,我经常劝她多喝粥,还身体力行给她熬粥。那时候为了省事,都是淘完米直接加水上火,无论熬多久,都是水米分离,所以她极其不喜欢,搞得我非常郁闷。好吧,你不喝也不能浪费,我自己喝吧,端起来看着这碗水是水、米是米的粥,发现自己也不爱喝。

熬不好粥,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时间不够,米无法熬透?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泡更久时间,头天晚上就开始泡;一个是多熬,半小时起。结果还是没用,始终无法达到化学里“悬浊液”的状态。

直到去年春节,看我母亲熬粥,才恍然大悟。

她说熬粥一定要后下米,这样熬出来的粥,不仅水米均匀,而且极为香甜。我也问了不同地区的朋友和厚朴同事,有的是在水在锅里开始冒泡时下,有的是水完全开了以后下,反正没有在凉水时加米的,我这个汗颜啊!

我告诉我一个朋友,她当晚尝试,满屋飘香,然后赶紧发朋友圈,再然后她朋友圈就热闹了:

  • “这个技术能转让吗?”

  • “求方法,我一直煮不好”

  • “容我笑一会儿”

  • “严肃!我瞬间成为朋友圈煮粥高手”

  • “但我感觉还差火候啊,不过第一次已经很满意了,房间里都是粥的香味!”

——原来这么多人都不会啊!!

特别说一下我们家最喜欢的棒碴粥,我的家乡叫玉米糁,特别容易结团,怎么防止结团呢?

我母亲说,水开以后,加一勺凉水,这时候水暂时不沸腾,在下一次沸腾之前的这一小段时间里,左手抓一把棒碴,边揉搓让棒碴从指缝里均匀入锅,边用右手拿勺子沿一个方向搅拌,这样,粥就会特别均匀不结团。

其三,关于火候的掌握

厨师界有句名言:小火出清汤,大火熬浓汤;我们煮饺子也都知道“开盖煮皮、加盖煮馅”。熬粥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一般都认为熬粥要小火,其实中火或者大小火交替,能熬出一锅更为浓郁香甜的粥。同事告诉我,熬好以后加盖一会,也能很好地保持粥的香味,大家可以试一试。

火大比较费水,如果发现水放少了,怎么办?

清初大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粥水忌增,饭水忌减”,意思是熬粥时最忌讳中途加水,蒸米饭最忌讳中途减水,这一点也务必了解。


比起古人的讲究,咱们差远了,不信回忆下87版电视剧红楼梦。

所以,事先要把水添够,当然,太多了粥太稀也不行,李渔说“宜有一定之度数”,这个需要大家心里有数。

其四,关于水的常识

水对中医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东西。大家如果翻开《本草纲目》的话,会发现总论之后,第一味药不是甘草大枣之类,而是水。而且,光是一个水,居然分为天水十三种、地水三十种,共计四十三种水!


                                             本草纲目里排第一的是水

都是H2O,为什么分了这么多呢?

这个还真不是古人多事,一杯自来水,一杯深井水,也许前者喝了没事,后者喝了就拉稀。

喜欢喝茶的人,通常对水极为敏感,不同水泡茶,味道差异极大。大家有疑问的,可以问一问身边喜欢喝茶的朋友。

《伤寒论》里提到,有的药必须要用甘澜水来煎煮,甘澜水制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这段话的意思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反复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

有人曾经用分子链来解释甘澜水,我觉得大可不必,科学解释不了的中医现象不可胜数,又何止一个甘澜水?

反正中医界的公论,是甘澜的阳气比较足。

关于熬粥用水的问题,我们也正在做不同尝试,甚至有机会想做一些背靠背的试验,以不同角度看看影响熬粥的因素。

南方人喜欢煲汤,这里面的学问也很大,有一些道理跟熬粥也很类似,以后也许会请资深人士谈一谈。

养生上,我们要做时间的朋友,日复一日喝好粥,不正是最好的养胃方法?

所以熬粥这件事,看似家庭琐事,其实对我们的意义不可小觑。好中医必是好厨子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就蕴含在类似饮食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事情里。

我们这代人,丢掉的东西太多了。关于熬粥,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引导,权作抛砖引玉吧,各位读者如果有自己的看法,或者从父母那里听到什么好的方法,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我自己在做饭这方面,实在是非常惭愧。小时候基本上不进厨房,大学毕业那年,才开始学做饭。第一次做菜,是炒茄子,结果炒糊了,电话那端,我母亲听得直掉眼泪。那时候年少,不知道珍惜母爱,也不知道爱惜自己,吃饭总是贪图省事,所以长期以来并不懂得饮食滋味,以至于连熬碗粥都不得其法。

得益于理解了回归传统、亲近自然的道理,也在一粥一饭之中,愈加了解了生活的味道,也愈加理解了何谓母爱。每次在厨房看着母亲慢慢熬出一锅儿时味道的粥,觉得做我母亲的儿子,才是我今生最幸福的事。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5 回复 徐福男儿 2016-10-27 23:24
药食同源,好医生必须是好厨子。
3 回复 jc0473 2016-10-28 00:12
刚煲了一锅羊肉粥,还没有来得及尝。正在考虑配什么小菜呢~~
4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8 01:33
徐福男儿: 药食同源,好医生必须是好厨子。
好厨子也是半个医啊。
1 回复 枫树下 2016-10-28 01:34
jc0473: 刚煲了一锅羊肉粥,还没有来得及尝。正在考虑配什么小菜呢~~
配凉拌胡萝卜丝。
5 回复 jc0473 2016-10-28 03:33
枫树下: 配凉拌胡萝卜丝。
羊肉胡萝卜对路
6 回复 茶闲话 2016-10-28 09:25
这篇才是真正实用的介绍!
2 回复 小小.. 2016-10-28 12:32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枫树下最受欢迎的博文
  1.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2.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3.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4.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5.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6.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7.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8.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9.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10.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11.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12.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13.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14.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15.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16.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17.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18.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19.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20. 醉枣 [2010/10]
  21.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22.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23.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24.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25.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26.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27.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28.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29.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05: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