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篆刻 (十二) 汉印 [2010/06]
- 【古韵诗社·廿四期】京剧-春闺梦 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 [2015/04]
- 【枫声】山楂树(男声二重唱) [2016/11]
- 【京剧·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2015/02]
- 【京剧·玉门关】听树梢风悠悠人烟寂静 [2016/04]
- 【京剧·太真外传】杨玉环在殿前深深拜定 [2015/03]
- 【锁麟囊】春秋亭外 [2015/02]
- 【京剧·麻姑献寿】瑶池领了圣母训 [2017/01]
- 【京剧·太真外传】挽翠袖进前来金盆扶定 [2016/09]
- 【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古韵诗社第32期活动通知 [2016/03]
- 【京剧·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2015/03]
- 【京剧·天女散花】悟妙道好一似春梦乍醒 [2015/04]
- 【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 [2015/02]
- 【京剧·群英会】人生聚散实难料 [2015/05]
- 【京剧·穆桂英挂帅】非是我临国难袖手不问 [2015/03]
- 【古韵诗社第十六轮】续诗+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2011/09]
- 【古韵诗社·廿四期】七绝 云花 征结句结束 [2015/03]
- 红薯、八杯水和张悟本的绿豆汤 [2010/06]
- 【写字】梅尧臣诗 [2011/01]
- 醉枣 [2010/10]
- 女儿生日快乐! [2010/11]
- 【古韵诗社廿五期】寄意·次韵晏几道《鹧鸪天》 [2015/06]
- 【古韵诗社·廿三期】梦刘郎 [2015/03]
- 【枫树影】冬之挽歌 [2016/03]
- 什么是“羊羔体” [2010/10]
- 【古韵诗社32期结集】我有一壶酒 可以慰风尘 [2016/04]
- 【印稿设计】全家福 [2010/05]
- 【古韵诗社34期·题画】远迷 [2016/12]
- 【写字】临五湖散翁诗作 [2016/04]
为什么冬天容易上火、夏天容易腹泻?
为什么中国人的饮食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为什么茶叶竟能导致战争的爆发?
我们中医的很多民间传承,常常会让我心生感慨,往往能把一些很深奥的医理,转化为一句通俗易懂的谚语,教给大家一些极易操作的方法来养生保健。也正是由于简单易行,所以能让老百姓口口相传千百年而不断。
比如民间有句流传很广的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医理呢?
古人认为,身体阳气的运转,随着外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寒冷的天气里,阳气敛藏至里;炎热的天气里,阳气升浮于表。所以冬天阳气积蓄,容易内热,夏季阳气发散,容易内寒。
在这对表里现象中,应该更关注表里中的哪一个部分呢?
前面提到的谚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萝卜和姜大家都很熟悉,萝卜性凉而通透,可以除内热;姜性热而发散,可以去里寒。萝卜和姜,正好针对不同季节身体内科的弱点而起到平衡作用。
这也体现出中医对食物属性和人体特点有着更高层次的认知。
徐老师曾经讲过,人应该忌冷饮,如果实在想吃,也应该在冬天吃一点,这个说法也与冬季的表里寒热关系暗合。
夏天容易中暑,中国人都知道治疗中暑的一个有名的局方叫藿香正气水。我们从字面上看,中暑似乎是一个热症,但是藿香正气水是一个热药,说明我们的认知方面有问题。其实中暑是人在酷暑之中,阳气严重外越之后,导致的内虚所产生的。藿香正气水不仅峻补,而且要加上高度白酒,速度极快地补充阳气,使身体阳气迅速恢复,以免治疗迟滞,发生严重后果。
关于表里关系,阐述最详细的是《伤寒论》里的这段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这段话的意思是,夏天阳气在表,会产生内虚,所以有的人反而会添加衣服;冬天阳气在里,会产生内热,所以有的人反而会减少衣服。
这种现象我们今天也很常见,有的人天热也穿得多,有的人天冷也穿得少,这其实是气候导致身体内科出现相应问题的外在表现。
前者大家可能觉得是问题,需要治;后者则可能会被认为是身体好的表现。其实,后者也不是身体正常的表现,这种体质容易产生郁热。
简而言之,我们的身体,在冬天是表寒里热,在夏天是表热里寒。表症为末,里症为本,所以,平衡这种状态时,应该从里入手。
至于治疗方法,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很好地调整方法。
根据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一天中的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对应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所以民间还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经验,冬天其实比夏天更容易上火,尤其是吃花生瓜子之类的炒货,夏天没事,冬天就会反应很大。夏天则比冬天更容易腹泻,天气酷热而贪凉,特别容易拉肚子。
这里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人冬天的饮食。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提倡“当地、当季”的饮食原则,但在古代,隆冬时节基本没有什么象样的蔬菜,所以,中国人冬天是以酱菜为主佐餐的。酱菜经过发酵,有很好的促进消化的作用,也能够帮助运化和消除内热。
气候对身体格局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层面上,也表现在空间层面上。《黄帝内经》根据五行的取象比类法,把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人的易发疾病也阐述得非常清楚。
时间、空间对人体的影响,在中医体系下,一目了然。
所以,考虑到气候对身体格局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四川人如此钟爱麻辣,为什么广东人喜欢煲汤了。同样道理,因风寒束表,阳气郁遏,北方人相对来说更容易遇到高血压之类的问题。
之前的文章谈到乳制品的时候,曾经提到《玉楸药解》对乳汁的解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至乳酥、乳酪之类,冷食寒饮,极损中气。惟塞外、西方之民,脾胃温燥,乃相相宜。阳亏土湿,切当远之。
这段话阐述的就是气候在空间层面上对人体格局的影响之一。
话说李世民家族起初是关陇贵族,根据史书记载分析,这个家族似乎有家族遗传病,李唐王朝好几任皇帝都有相似症状。按照现代医学考量,颇有点类似高血压、脑溢血症状。可惜他们没有从民间汲取经验,前赴后继地服食剧热丹药,加速了死亡。
今天我们很多人惧怕药物的副作用,其实,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吃错药。所以,中医八纲说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才是治疗根本。药物用对了,毒药也可以治病;搞错了方向,补药也可以害人。
气候对人类社会群体性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学上,也深刻地表现在各个领域里。
比如有一种说法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竟然是茶叶。
对于中国人来说,喝茶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很多气候寒冷及大量食肉的地区的民族来说,中国的茶叶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的身体消化和流通。这种情况下,茶叶堪称是一种生理需求。
自从中国的茶叶进入英国后,上至官宦,下至黎庶,皆趋之若鹜。茶叶进口导致英国每年流出数千万两白银,为了平衡巨额贸易逆差,英国人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
我们参照前面提到的西方人的体质和饮食习惯,就知道为什么英国人如此喜欢中国的茶叶了。直到英国从亚洲引种红茶成功之后,才完善了自己的饮食文化,逐渐摆脱了对中国茶叶的依赖。
其实茶叶引发的战争,还有很多,比如波士顿倾茶事件导致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明朝万历年间的清河堡战争等。
所以,一句谚语,一个茶叶,一场战争,背后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冬吃萝卜夏吃姜”,其实不是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准则,而是在阐述一个医理,医理最终是要落实在个体上的。
今天,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夏天有空调、冰箱,可以吃冰棍喝冷饮;冬天有暖气,可以单衣光脚,可以短裙丝袜;我们有大棚种植瓜果蔬菜,有火车飞机快递,足不出户,就能吃遍全球。
这些,对于寻常人家来说,也早已经变得稀松平常。
所以,我们的身体的问题也不再象从前一样单纯了。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但再也不能照搬“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这些理念了。需要做到的,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所以,医理虽精,还是大的原则,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具体状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