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北
美文友说:“文字需要文化来支撑。在西方中国文化环境不多,学习中文没有使用的时候,华人社区活动很少,唯一定期活动是教会,那还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
西方文化。在海外承传中华文化,必须要建立类似教会的系统,以我们的老子孔子为核心,每周日聚会,从小教我们孩子学习老子孔子,司马光等等的故事,以我们
自己文化来团结我们,才是承传文化的唯一途径。如果语言文字无法承传,我们至少要把我们的文化承传下去,至少我们的后代应该了解老子孔子超过了解耶稣,应
该认识到自己的祖先和别人的祖先一样出色和辉煌。否则,语言文字都无法承传。”
谢盛友: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儒教没有一个真神,所以不是宗教。儒家不是要让人们信某个神,而是要让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全的状态中,成为君子,成为真正的人。传统上,儒家并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教会组织,如基督教会。它
没有在一般社会治理体系之外,另行建立一个自足的信仰体系,因为儒家没有排他性的神。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中国文化,最起码要
保持自信,有时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感。哪怕你已经入籍德国,加入德国人的基督教会,你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德国人永远视你为中国人,不会因为你拥
有德国护照,就认为你是德国人。如果你把传统中国文化也丢掉了(其实,是中国人,你就无法丢掉),德国人就更看不起你了,这时,你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流浪者,至少是一个文化漂泊者。谙熟德国文化,在中德文化的比照中,感受差异,回望“自己”,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定位“自己”。这是融入德国社
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中国政府的确想花大本钱,抢占国际话语权,但是实实在在地讲,孔子学院在海外“只打雷不下雨”,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中文方块字的艰难。汉语西方人很难学,更不用说掌握,要像英语那样成为国际语言,那是异想天开。
为什么没有真神?李泽厚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称为“乐感文化”,以区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东邻日本的“耻感文化”。
《论语》引导着我们去过一种充满内心喜乐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充满感恩和乐观豁达。具有乐感文化的中国人,最怕讲困境、危机、失败,两千年过去了,中国人文化中长期积淀下的乐感文化,只可报喜,没有报忧的可能。?
中国这种乐感文化强调秩序由人来制定,秩序的核心就是圣王或圣贤。圣王和圣贤既是秩序的核心,又是秩序的制定者。而他们是人中的圣贤,是理想的人物,理想人物就没缺点,他们的行为就只有可歌颂的功德。
信仰是要有一个真神的,基督教相信上帝,相信耶稣是真神。信仰就是人内心有这个信念,仰望神的恩典,盼望来自神的救赎。
康德的一生“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向我印证,上帝既存在我头顶上的天空,也存在于我的内心。”
中 国文化在主流上是非宗教的,不设定一个超越的、终极的、无限的存在为人的信仰对象,即真神,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中国人虽然缺乏同一的超越的信仰对象,但又 必须有所信仰,所以中国文化采取了将某些特殊人物神化的信仰策略,也就是把那些曾经存在过或正存在着的政治、军事、文化领袖,作为神化、信仰的对象,他们 被认为是以国为家的精神家长。对于这些被神化的人物,人们的主导意识是服从。这说明,中国人精神上尚未普遍地成为个体,缺乏在内心法庭中审判自己的能力, 他们可能会向“家长”认错或控诉,但不会向无限者忏悔。(这段解释参考了学者王晓华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