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五湖四海我飄遊
- 呂大明
.美感的錯覺
從英國湖區客棧望向窗外,晚霞繞著高高的樹巔,似乎伸手就可捕捉到霞光,其實晚霞遠在天邊,從窗內這個角度林木繁茂籠罩視線,晚霞如飄遊的彩雲,遠離天邊浮於樺樹林的頂端,這是美感的錯覺。
.晨間我在湖畔蹓躂
Sometime a dropping from the sky/I heard the sky-lark sing.
我聽到來自穹蒼雲雀的歌聲。──柯爾雷治(1772-1834)<古渡舟子吟>(The Ancient Marimer)
柯爾雷治是英國湖上詩人之一,湖區也不只有雲雀,眾鳥呢喃啁啾與水聲共吟出曼歌軟語。
夜半醒來,月光在湖上洸漾出銀波雲浪,依稀燈火如螢光閃爍,湖區展現的美景,因時間季節心境而有差異。
凜凜寒夜/空林荒漫/是否來自風聲淒淒哀號?──柯爾雷治<克麗斯特蓓兒>(Christabel)
搭胡區遊舟,不是荒江野渡,是回憶英國湖上詩人,遠離繁華都城,在此度過悠悠歲月,在遁隱避世中寄情湖光山色,寄情於詩章。
忽然眼前一片飛紅,正是桃花盛開的時辰,我聽到遊客中有人吟起柯爾雷治的詩句,我聽到詭譎神秘的詩音穿過朝雲暮雨,穿過花凋葉落的時間迷宮……
在林壑清流中,在湖上詩人營造的美感錯覺中遊湖,時空的距離已不存在,不知今夕何夕?
?飲馬咸池
試問落英抄寫的詩箋,透露什麼神秘的往事?莫非問花花不語,問鳥鳥空啼。
多少個夏日,我在阿爾卑斯山村度過,峰巒屹立,成群的飛鳥環山旋繞,聚散的流雲在山間遨遊,孤鷹營造英雄氣勢……
我在消磨人間孤獨的歲月,與山間鳥語互作酬答,聽山民在節慶時吟唱英雄的悲歌。
普魯士元帥布呂協(G.L.Pliicher 1742-1819)與英國元帥威靈頓(A.W.Wellington 1769-1852)他們曾聯手在滑鐵盧之役戰敗拿破崙,在德國詩人呂凱爾特筆下將兩位名將一老一少──一位是深思睿智的少年英豪,一位是鬢髮染上霜白的老將──在慶功宴上互相傾慕,寫得十分生動。
英雄的史詩淡化我的孤獨。
屈原是活在英雄式孤獨的境界,若木生長在崑崙,扶桑生長在咸池,都是神木,屈原飲馬咸池,在夕陽下採枝若木,悠遊於自己營造的天地,車夫月神望舒(又名纖阿)為他引路,風神威廉追隨身後,彩翼繽紛的鸞在前面飛翔,雷神那位司掌雷雨的神豐隆,遲遲未到,倒是飄風帶來五彩的霓雲。
屈原活在想像力極豐富的神話世界,那年代基督教的文明還未來臨,顯然他和莊子都是有神論,相信宇宙是有主宰的。
?燕來燕去春秋交替
法國布內塔尼海鄉燕巢就築在鄰家的屋簷下,樓台上或木窗邊兒。
一位布內塔尼的孩子朝著我說:
「我懂得燕子的語言……」
「牠們說些什麼?」我問,
「說牠們告別,牠們會再回來。」
「布內塔尼是牠們的故鄉啦?」
「故鄉就在牠們的夢裡……」孩子唱起布內塔尼的鄉頌揚長而去。
燕群飛在海上,飛過布內塔尼的城鄉原野。
燕來燕去,春秋交替。
德國詩人呂凱爾特,他將拉丁文的聖經譯成德文,他曾說:「我告別的時候箱子裝得滿滿,我再來的時候一切都已成空。」是鄉愁與時間的啼泣。
縱然不是所羅門王,他懂得寫的語言,但花魂鳥夢,都是文學的語言,時間與場景已變換,不再是秦時的月光,漢時的關渡,時間歌悼銅雀臺英雄兒女的故事……
時間將人生寫成一場空茫的夢,輝煌走過的路程都已成空,豐收的田疇一片荒蕪,曾經飄蕩的波濤萬丈已沉澱一片靜息……
神聖的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淹死在小亞細亞一條河裡,德國民間傳說他仍住在基甫豪塞的山洞,他帶走帝國的聲威,他會再帶回來。
英雄是不死的,是德國民間故事的主題。
.剪春韭飲十觴
暮色從阿爾卑斯山峰頂一路走下來,來到蕾夢湖畔,山頂的夕陽映著彩霞的光輪,送走了歸鳥……
夕陽並不回顧來時路,我聽到<松風>這首古曲,其實是蕾夢湖畔高聳的松樹,在金風初送的時辰,奏出動人的樂章。
杜甫以「岱宗」稱泰山,泰山的神秀是造化所鐘,它隔著齊魯兩地,我只慕名,無緣登嶺。
我在異國異鄉的五湖四海飄遊,雖然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他們也如熱情的鄉野人家,開了荊扉,斟了美酒邀客同飲。
但旅人在飄遊的歲月仍然有種茫茫然的失落感。就如法國人所說:「穿越過時間」的低調。
孤獨時人沒有一條路通向人間,人間的路都成了雪泥鴻爪,跡近模糊。
我們這些歐洲文友,也像廣遼天際的參星與商星,遙遙各居一方,在多惱河月夜遊舟上,我們終於相聚了,文友中有位謝盛友,是謝安的五十六代孫,晉謝安遠隱東山,自稱「東山客」,後人以「東山客」為隱士的代稱,謝盛友寫文章、辦刊物、開快餐店,2014年當選德國班貝格市市議員,是歐洲華人從政的先例。想來謝安的後代都是芝蘭玉樹(《世說新語》謝安與謝玄的對話)
多惱河月夜正演奏的「藍色多惱河」,遊舟劃出淺波輕浪,舟上文友似乎都陶然忘機,雖沒有剪春韭,飲十觴,都醉在多惱河月夜迷人的盛景。
我多年患哮喘症,久已不參加文友的宴聚,那個多惱河月夜,我們仍然懷著古典文人雅士的幽趣,剪春韭,飲十觴。
http://www.cdns***/news.php?n_id=6&nc_id=153922
呂大明1947年12月21日出生於福建南安,1949年前後到台灣,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後赴英國牛津學院高等教育中心進修,獲得利物浦大學碩士,後又入法國巴黎大學博士班研究。她1991年加入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為創始會員,曾任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現旅居法國巴黎。
呂大明曾任光啟社節目部編審、臺灣電視公司基本編劇、英國任密西塞郡M.C.C.S特約編劇。
呂大明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並編寫兩百多部電視劇。
呂大明獲臺灣耕莘文教院散文獎,青年文藝創作散文獎,全國青年散文寫作獎,臺灣省新聞處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