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谁来照顾老人?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出生率近几十年内直线下降?这又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德国《南德意志报》关注到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IBGE)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1960年巴西每名女性平均生育6.3个婴儿,到了2009年2月,这个数字下降为2个孩子,预测到2050年数字还将下降到1.5个孩子。”文章接着提到了中国:“根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新兴国家中只有中国有着相似的骤降速度。这是北京严格控制生育率的结果。”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国的生育率现在仅有1.05,如果中国要保证人口数量不下降,就得达到2.1的生育率。15年内,中国超过60岁的老人数量将超过2.1亿,是2010年老人数量的两倍还多。中国现在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政府希望可以刺激出生率,到2020年每年增加新生婴儿300万:“不过中国城市里的许多夫妻与欧洲的夫妻想法一致,他们并不想再要一个孩子:养不起,太累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好消息,对中国是一个坏消息。”
谁来照顾老人?
有学者指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所必须要面临的阵痛,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70后”和“80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个危机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来共同解决。子女要尽可能地考虑父母的需要,而政府在提高养老保障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子女能更好地孝顺父母,如通过法律规定父母生病子女可以带薪陪护,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更多地服务老人。
要让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生活,无非两个途径。一是让子女到老人身边,这就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当大部分年轻人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时,就不需要往大城市跑,这也是国家在努力的方向;二是让老人到子女身边,这就需要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的全国一体化。
养老照护责任主要该由家庭或政府来承担,并没有绝对对错或好坏之分,端赖个人财富所得的分配流向而定。在私领域(或称家庭内)的世代资源移转模式下,老人的照护责任多由家庭来承担,个人不需要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而缴交税赋或保险年金给政府,养儿就是防老的最佳安排。但在公领域的世代资源移转(或称社会资源移转)模式下,政府是老人照护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个人年轻时经由税赋或保险年金预先提存养老所需给政府,退休后再由政府负起统筹规划的主要责任。
农业社会由于预期寿命较短,多数人都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前死亡,卧病在床的时日,也因为医疗科技的限制而不长;严格说来,并没有沉重的养老照护问题。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医疗科技与营养卫生的改善,老人的平均寿命虽然大幅提升,但健康状况与独立料理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速度却不及平均寿命,需要特别医疗与照护的时间因而拉长,老人的医疗支出与照护需求才逐渐成为家庭与社会的沉重负担。
家庭内成员间的权利义务与互动模式,依文化而异,但大多依其道德规范来约束,间或佐以国家律令强制要求。
在农业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与家户单位紧密结合,离乡谋生的机会不多,多代同堂或同村共居的机率较高,成年子女较有机会照顾年迈父母亲人;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产业结构脱离自给自足的家户单位生产方式,转为薪水受僱生产方式,而就业市场与教育训练机会多集中于大都会区,成年子女为了取得适当的工作机会多需要有长距离的迁移,加上已婚妇女参与家户外劳动工作的比例增高,与父母同居或提供日常生活协助的机会就减少了。
全球老龄化
100年前,能够活到75岁已属罕见。那时75岁的老人可以算作老寿星。但是今天,很多这一年龄段的退休老人身体健壮,享受着幸福的晚年。在当今的德国,百岁老人是30年前的5倍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