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乡愁》好像名片,遮住了余光中的脸
余光中1989 五月主编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出版,共十五卷。同年以此书获「金鼎奖」图书类主编奖。八月主编《我的心在天安门 - 六四事件悼念诗选》出版。
在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余光中的诗,有着很重的自我生命反思感,这表明他对生命的看重;偶有在遣词造句上,用戏谑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也许人生总要点平衡吧。早期诗中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可能年事渐长,近期的作品都带着些沧桑,但却没有使读者阅后有感伤。
台湾《上报》发表诗人廖伟棠文章《孑立在中华民国的余光之中》,文章认为,刚刚去世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确比大多数台湾作家更显得与大陆作家是同类者。纯粹从诗而看,他很接近另一位余姓作家余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见人间,追怀古人而不问今人,用鸿鸿的话来说,就是"雅不可耐"--这不正是信仰中华复兴的附雅者所向往的吗?
文章说,以李白指代盛唐也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余光中作为学者型诗人,也未能免俗--不是因为他流俗,而是因为他需要从盛唐想象中获取他的中国自豪。"但无论如何,他的那一个中国,明显已经不是今天的中国,既不是大陆的中国,也不是台湾的中国了。如此看来,他孑立在中华民国的余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倒颇有几分悲壮"。
1989年六四事件、中共血腥镇压北京民运后,余光中亦出版了集合港台诗人创作的《我的心在天安门——六四事件悼念诗选》,并到香港中文大学等地出席诗会。
不过,由于余光中期望“两岸统一”的“统派”立场,不但使中共后来对其批判“不计前嫌”,更是“热捧有加”。2003年时任总理温家宝访美时会见台湾留学生,更用余《乡愁》一文演绎,并将该诗录入大陆教科书,而官媒亦适时将余包装成“爱国诗人”,欢迎他回大陆讲学出书。2004年官媒曾刊文“余光中的‘历史问题’需要追究吗?”并公开表态指对余不计前嫌。
4年前,余光中再度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指因被录入大陆教科书,“很多人会背,但是它也妨碍我”,指自己写《乡愁》是单纯的怀乡,而该诗是在40多年前写的,“当时大陆处于文革后期,我心情暗淡,认为此生也许回不去了”。余亦建议两岸人都多读彼岸的文学,“政治易使人分离,而文学使人了解”,并指中共对《乡愁》的宣传,“好像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都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