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文昌

作者:谢盛友  于 2018-7-8 04:4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心系文

作者:谢盛友

身在拜仁[注1] ,心系文昌,从事鬓惊秋。

故乡情悠悠, 驱散了忧愁。

功未成,名未遂,雅志困轩冕,遗恨寄巴州[注2]

琼崖归去千里,班堡[注3]辄迟留。

我醉歌时你未和,醉倒邻人扶,惟酒可忘忧。

[注1] :德国巴伐利亚州

[注2] :德国巴伐利亚州

[注3] :班贝格市

《心系文昌》獲世界華文詩歌獎,作品入編《世界華文詩歌大賽作品集:國學經典隨想》。《心系文昌》一文還被收藏於文昌市檔案館和編入《紫貝拾遺》一書。得獎感言: 「謝安之後金蘭芝桂,惟盛友生來就挨餓,上學就停課,年近花甲才當選市議員,雅誌困軒冕,感慨萬千。」


族谱:渊源自晋,盛于东渡……,“盛”字辈份,宋朝文卿公是东晋政治家谢安第26代孙,祖先在河南太康,后东渡福建莆田,宋朝文卿公四兄弟南移铺前,最后定居海南文昌县。谢盛友是文卿公第30代孙。

据新编的《文昌县志》记载:“自宋代以来,闽越人逐渐南下广东、海南沿海地区,南下的闽人逐渐在新居地形成以闽南话为基础的潮州话、雷州话和琼文话。”这里的琼文话也就是现在的海南话。文昌地区是闽南移民到海南岛的第一站,因而闽南文化就是从文昌地区开始传出。

海南话以文昌口音为标准

文昌话在海南众多方言中的地位,除上述历史原因之外,这也跟文昌人有很大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昌人不但在海南甚至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声望。过去,在外地曾有不少人只知道文昌而不知道海南。
 
在50年代,海南也有过“无文昌不成机关”一说,也就是,在海南各地的机关学校都有文昌人,听说50年代有一次给少数民族地区派会计就有千人以上。当时,由于文昌读书人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文昌人在海南各地影响较大,到处都有说文昌话的人。也由于当时外来人少,又不强调讲普通话,有不少社交场合都是使用文昌话进行交谈。而在海南各地学校当教师的文昌人有些也用文昌话讲课。因而,少数民族地区也到处可听到文昌话。

文昌话除了人的因素之外,还有语言本身的因素。因为文昌人接受新文化教育较早,学汉语机会多。文昌话除了读音与普通话不相同以外,语言表达跟普通话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日常用语中有不少还保留自己的特色。

譬如:到南洋一带谋生的文昌人跟外国人打交道多,在方言中也搬了英语。如:out side英语即出界,文昌人把打球出界叫“奥赛”。文昌话跟闽南话相同的有:“老鼠”称“猫鼠”、“厨房”称“灶前”、“头发”称“头毛”等。


海南话是传统汉语的继承者之一,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闽南语的许多鲜明的特征。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亦得以保存至今,可谓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文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在明朝就出了与丘浚,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良史邢宥。邢宥(公元1416~公元1418年) 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为官20余年,历任四川站定临察御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著有《湄丘 集》。

1861年10月出生于海南文昌的宋耀如先生,就是这千千万万革命先辈中一位杰出的先锋战士。他为了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不惜 倾尽家产,而且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称为“宋氏家族第一人”,他鲜明的个性熏陶和培养了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和蒋夫人宋美玲女士,她俩是一母同胞,都是海南文昌人氏。 其实,“籍贯”这个词食古不化,国际通用“出生地”,比较正确反映人生。宋氏姐妹都出生于上海, 她们都未“回”过文昌。甚至于用“回”这个字眼都不恰当,宋子文、宋美龄对文昌籍贯有些感情,宋庆龄女士一辈子只认同上海,孙中山仙逝后,她一直寡居于斯,连中共建政委她以国家副主席之大任,她也无意长住北京那座官邸,最终阖眼逝去,也是长眠于她所眷恋的上海。我曾留意过,1981年她的葬礼讣告上在某 段落末尾有至为简短的一句:“海南文昌县政府也送了花圈。”
 
海南文昌建立“宋氏纪念馆”, 宋家除了宋子文曾“惊鸿一瞥”地“回”过文昌老家外,宋美龄生前在美国多次接待过“老家”来客。家族中其他人都在祖籍之地了无痕迹。

文昌近、现代史上更是群星灿烂,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196位将军,称为“军之乡”

张云逸(1892年~1974年) 海南文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万里长征,与邓小平一起指挥百色起义。
陈策,原名明唐,字筹硕,文昌县会文镇沙港村人,1893年出生,少年在乡读书,小学毕业后赴穗求学,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肄业于广东 海军学校,与海校同志学密谋讨伐袁世凯,失败后赴香港,1917年在粤参加护法。1949年任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同年8月30日卒于广州海军谊社 寓所,葬于广州市郊海军坟场,于右任先生称:“义气盟军重,忠诚国父知。”

郑庭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05年阴历8月30日生于文 昌县文教镇美竹村。194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九军中将军长。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释放。郑庭笈兄弟 四人,他居二。兄郑庭钧,三弟郑庭,皆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81年病故于台湾。四弟郑庭铭,清华大学毕业,在北京当工程师。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当年的《南方日报》 刊登《报名过万,录取过千》写的就是我们文昌县

文昌的地名与地脉都独具钟灵之气,她是个出读书人的地方,在孤悬海外的化外之岛,文昌是首屈一指的文化重镇,远胜于苏东坡贬逐海南时曾开办“书院”的儋县。文昌人读书刻苦,又有大志向,文昌孔庙是全中国唯一不设朝南开的大门的, 原来先人们愧于文昌历朝历代未出过状元郎,便设誓:本土子弟一天未能金榜题名,文昌孔庙就永不设大门!这似乎很有点中流击楫、灭此朝食的气概。遗憾的是清 末废了科举,文昌的孔庙便无缘再展新颜了。
 
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苏州,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创作、教育,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 70 种计 360 余万字。祝嘉先生的书法与其理论紧密结合结合,他四体具精,一生临摹百遍以上的碑帖 130 余种,并力主“全身力到论”故其书法碑帖交融、老辣苍润、浑厚古拙,内蕴丰富。晚年融合汉魏开创了独特的章草书风。

清华大学校园里有 一块碑,上面记载着在“五四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个学生,他是我罗峰中学校友、五四第一英烈郭钦光 (1895 - 1919) ,是文昌人!郭钦光在广东师范学校毕业后,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日,同北京大学爱国学生上街游行时,遭曹汝霖卫兵殴打,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5月7日逝世, 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全国各地纷纷为之举行追悼大会。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笔题赠挽联“疾风劲草”。
 
陈序经也许很少人知道,陈寅恪则很多人知道。
1903 年陈序经出生于海南文昌一个华侨之家,少年时曾随其父两度侨居新加坡。作为出色的大学管理者,陈序经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赞誉。1948年,他受命代理岭南大 学校长,由于他的积极奔走和努力,在那个特殊时期,为学校邀聘到陈寅恪、姜立夫、吴大业、陶葆楷、司徒展等一批一流学者和专家,嗣后“院系调整”,岭南并 入中山大学,这些学者随即成为中大各学科的带头人。陈序经是新中国首批一级教授,1956年就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当时担任广东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陶铸赴京向 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时,总理问道:“广东有位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能聘到一级教授的教育家,你知道是谁吗?”陶铸一时语塞,总理叮嘱说:“你要向陈序经请教,向他学习一点知人善任的好作风。”此后,陶铸与陈序经结为莫逆之交,1962年底,陶铸卸去兼任的暨南大学校长一职,请陈序经继任。

 ------

林尤剑:再读《心系文昌》

 

一句乡愁万里风,云涛滚滚雨飘洪。

问何难忘同窗泪,思念文昌哀老翁。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11: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