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德国人看中国:超级恐惧
2007年11月,默克尔在总理府接见了达赖喇嘛。北京将这位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视为敌人,因此,这个举动立即引发了中国当局的愤怒抗议。当时默克尔的执政伙伴--和现在一样,也是社民党--表达了不满。时任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现在的德国联邦总统)担心,默克尔此举会给德中关系带来影响。默克尔呢?她淡定地作出回应:"我有权决定接见什么客人,在哪里见面。"她还补充表示,希望所有执政联盟的成员都对中国采取明确的立场,"否则中国对我们的尊重只会减少。" 这的确击中要害。
德国目前正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没有对中国推出港区国安法提出任何尖锐的批评,她目前有其他的优先事项。今天,很多人又在等待默克尔在中国问题上发出明确态度。然而这个礼拜,这位德国总理在布鲁塞尔介绍德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计划,提到中国时仅仅寥寥数语带过。默克尔强调了贸易伙伴的重要性,但也提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理念,尤其是保护人权方面"。北京推行的港区国安法已经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生效,对反对派来说,这意味着终结。默克尔在布鲁塞尔对此只字未提。
早在2014年德国《世界报》发布的名为《中国和德国——认知和现实》的调研报告,37%的德国人将中国首先与“经济强国”这一概念联系在一起。但令德国人感觉不好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力量,还有共产党的统治:这项访问了约2600名德国人的调研表明,59%的德国人将中国的政治力量视为威胁。
2018年谷歌搜索结果显示,德国人搜索“恐华”(Angst vor China)的频率已经高于“怕死”(Angst vor Tod),谷歌搜索结果,排行第一是“怕中国”,其次是“怕死”。2018年,德国电视二台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题为《超级大国:恐惧中国?》的纪录片,超级大国中国的崛起行将改变世界,带给欧洲未知的机遇和挑战。
几十年来,德国媒体对恐惧中国的题材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花样迭出。从《明镜》周刊“黄色间谍”的杯弓蛇影,到《图片报》“华人入侵”的草木皆兵,恐华的论调满城风雨。2018年5月3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表示中国的技术进步让欧洲人联想到《1984》中的老大哥:“他们在看着你……数字监控将恶劣的警察国家变成了恐怖的无所不晓的老大哥”。
德国外交部近日在其官网上提醒德国公民,由于港版国安法已经正式生效施行,准备赴港以及在港德国公民应当心自己的政治言行。不过,联邦外交部的这一做法在德国招致不少批评,被指是在“自我审查”。德国外交部就港版《国安法》提醒本国公民“自我审查”,这一做法遭到了《法兰克福汇报》的激烈抨击。《世界报》则批评德国消费者只图自己方便、不顾商品背后之侵犯人权问题的短视行为。
在2020年7月11日出版的《法兰克福汇报》中,德国联邦经济部长阿特迈尔表示,他依然相信“以贸易促转变”的对华政策,反对因为人权问题而制裁、孤立中国。他在专访中同时也指出,只有真正贯彻法治原则,中国经济才能取得长期成功。
这位德国经济部长再强调他历来重视人权话题的同时,也表示他始终坚信"贸易能够促成一定程度的转变"。阿特迈尔以冷战时期为例,指出"要不是西欧当时扩大了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合作,冷战也许不会那么快结束。"他还以朝鲜为例,认为"专制政权即便被完全孤立也能活得很好,所以我们必须也要和棘手的伙伴打交道,即便在困难时期也要开展对话。"
最近几周,德国政府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尤其是围绕香港《国安法》出台,德国政府只做出了“担忧”的表态,受到了国内外的抨击。德国对外关系委员会(DGAP)资深研究员狄雨霏(Didi Tatlow)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个月来,香港人 “对德国的反应感到失望”。她说:“有人注意到,基本上德国在公开场合什么都不说,对来自中国的压力反应很薄弱。我觉得香港人很聪明,他们会把这个事情计算进去。他们会想:我到底该不该相信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