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外国人为什么恨中国?
在中国和英国相互禁止BBC和CGTN在对方国家落地播出的大背景下,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最新发表的一篇题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引发了中国官方以及官方媒体的强烈反响。2020年10月出任英国驻华大使的吴若兰,用流利的中文,阐述了她对全球各国媒体在中国生存现状的一些看法。
在通过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发表的这篇署名文章中,吴若兰开篇指出:“外国媒体在中国正在被歪曲报道——这掩盖了它们发挥的积极作用。”她援引驻华外国记者协会不久前发布的关于媒体自由的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在2020年出现了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外国媒体被驱逐出境事件。
吴若兰希望通过她的这篇文章向中国民众解释“为什么外国媒体批评中国当局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中国。”这位英国驻华大使就此表示:“我认为他们本着诚意行事,作为政府行为的监督机构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人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并保护那些没有发言权的人。”
随后,吴若兰在文章中阐述了在英国的历史上,媒体为何被称为“第四权力”,监督当时由牧师、贵族和政客组成的英国议会。吴若兰指出:独立的、能够提出挑战的媒体,是“最重要的阶层”。在英国,记者可以“任何话题采访政客,并向他们提出尖锐的问题。”
文章中,吴若兰也肯定了包括《财新》、《财经》、《新京报》和《北青深一度》在内的中国媒体,秉承‘舆论监督’的原则提供的一些批判性的报道。但是她同时强调指出:不同于外国媒体的是,中国媒体只能在政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批判性报道。正如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所说,“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
文章结尾,吴若兰用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的座右铭:“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收笔,表示希望未来这类来自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的重要报道可以得到更大的认可。
外国为什么瞧不起中国大陆人,首先是中国大陆人给世界人的坏印像,主要有几点:一,公共场合嗓门大;二,不守秩序不排队;三,卫生习惯被诟病。外国人认为中国大陆人素质差,比如:上车不排队,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上厕所不冲马桶。在一些欧洲国家,比较少见到中文指引,但厕所里却一般都有明确的简体中文指引“排队”、“冲水”、“洗手”等等。
又比如在在国际机场,你很容易找到中国大陆人,他们的特征非常明显。他们都熙熙攘攘,声音洪亮,无所顾忌,或蹲或站,形象无所顾忌,全然不顾是在境外异域,仿佛蹲在自家后院中。有的人,一脸有钱的样子,走路都理直气壮,大声唿叫同伴,不断高声打电话,还有的高声质问电话另一端朋友的,“喂!我现在在某某店,你到底要多钱的香水?新款的才几千美金,你要不要?”那气势,仿佛人就在旧货市场。
中国大陆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差,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人对世界上各个国家出境游的人的印象作过一个调查,中国大陆排在倒数第二(日本人是正数第一)。以至华人在海外住店,有酒店甚至“明言”:不接待中国大陆旅行团。他们说:“以前接过一些中国大陆团队,但这些团队在入住时经常出现吸烟把房间的地毯烧出洞来,在餐厅或电梯等场合大声喧哗的情况,引来其他客人投诉。酒店因此造成了很多损失,后来就不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