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丢勒: 德国文艺复兴巨匠
2021年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诞辰550周年。他在世时已声名远扬。他是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一般也认为他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包括祭坛、宗教作品、许多的人物画及自画像,以及铜版画。他的木版画,像是1498年的《启示录》系列,比他其余的作品更具哥德风味。他著名的画作有《骑士、死亡和魔鬼》(1513)、《圣杰诺米在房间里》(1514)及《忧郁 I》(1514),受到广泛的分析及诠释。他的水彩画也让他成为第一位欧洲的风景画画家,而他的木刻版画也带来木刻版画的创新。
丢勒的家乡纽伦堡在其生前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为这位木刻和铜版雕刻大师早早成名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市场的迅速变化。靠着皇帝给的津贴和在法兰克福展会等地出售画作,丢勒取得了经济上成功。因此,他迅速崛起,生前就成为欧洲艺术界的超级明星。
丢勒成当过金匠学徒,这一经历帮助他掌握了加工金属表面的出色手艺,为其铜版画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木刻和铜版画被大量印制,畅销德国和整个欧洲,令其声名远扬。其所有作品上都有他的签名。这是质量的标志,也是早期的版权表达方式,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的概念。
丢勒最大的爱好是旅行,在旅行中寻找作品主题。从莱茵河上游到意大利和荷兰,他不断拜访艺术家和学者,并在旅行日记里记录了在莱茵兰和当时的荷兰逗留的经历。这本日记一直保存到今天。丢勒诞辰550周年之际,亚琛的博物馆苏尔孟德—路德维希博物馆因此专门举办了一个特别展览,题为 "丢勒在这里。一段旅程德传奇"。
《祈祷的双手》素描
他生于纽伦堡的金匠家庭,其父老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原为匈牙利宫廷金匠,后移居纽伦堡。童年时代,丢勒随其父学习金工手艺,15岁后开始了其游学生活,随瓦格莫特学习绘画和木刻,先后游历于阿尔萨斯、巴泽尔及斯特拉斯堡。随他最重要的游学经历为两次意大利的旅行,其间丢勒结识了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和拉斐尔,同时研究了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接触并学习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及风格。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其代表作有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木版画《启示录》、铜版画《苦闷》、《骑士、死神、魔鬼》等。著有《人体比例研究》四卷,对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颇有研究。
自画像之父
丢勒早在自己十三岁时(1484)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 1510-1515)还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其创作的自画像大多具有严整细致的特征,艺术表现力与后来的伦勃朗遥相呼应。因此,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丢勒在后来的艺术家中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版画,当代许多人都是透过版画来了解他的作品,他的画主要也只在几个城市中出现,都是私人收藏。他的名声在欧洲各地传播,这也鼓舞了像拉斐尔·圣齐奥、提齐安诺·维伽略及弗兰西斯科·帕尔米贾尼诺等画家,也为推广及散播其画作,也参与版画的制作。
丢勒在蚀刻画的创作也影响了德国其他的艺术家,像玲珑大师试着创作一些大型的蚀刻画,但后来仍延续著丢勒较小而较狭窄的主题。卢卡斯·范·莱顿是唯一在16世纪前三十年成功创作大型蚀刻画的欧洲北部画家。意大利学习丢勒蚀刻画的画家有些直接模仿丢勒的风景画背景(朱利奥·坎帕尼奥拉及Christofano Robetta)或甚至模仿整幅画(Marcantonio Raimondi和Agostino Veneziano)。不过在1515年后,Marcantonio开创了新的蚀刻画风格,也越过阿尔卑斯山主导了北方蚀刻画的风气,丢勒的影响力也慢慢下降。
丢勒对人体比例的研究以及利用座标格点的转换来描述脸部变化的作法也激发了达西?汤普森在其著作《生长和形态》中,用类似方式的说明。
信义宗在每年的四月六日会纪念丢勒[1]。美国圣公会的圣人历中在八月五日纪念丢勒、克拉纳赫及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参考
[1] Lutheranism 101 edited by Scot A. Kinnaman, CPH,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