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妹单位的一个同事,他们夫妇平时收入也不高,但是中国人省吃俭用,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看到人家都让自己的小孩到国外留学,如果自己的小孩不出去留学,好像做父母的对不起他。在国内时,这个小孩读的不是名牌大学,也是那些万金油(国际贸易)专业,好不容易毕业了,苦于找不到工作,在家里游手好闲,去澳大利亚留学当然显得“理直气壮”。
去了两年,刚开始时是用父母的储蓄,两年过后钱没有了,为了读书,父母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继续供养儿子,五年过去了,父母觉得儿子该完成学业了,儿子电话里也总说,快毕业了。六年过去了,父母亲自到澳大利亚看个究竟,原来他们的儿子根本没什么读书,一直在飘泊,当留学“校飘族”,没有读书,当然不会毕业。
父母:你还是跟我们回去吧,我们真的供养不起了。
儿子:回去没有工作,你们不要责怪我!
我们这代人过去的日子实在太苦太贫穷,现在为人父母,恨不得把子女一辈子的钱都赚够,张罗他去上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专业,甚至连去哪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子都安排妥当。
以上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什么代表意义。有代表意义的是,我读过一份国内的调查,中国人的收入,百分之八十以上用于(或准备用于)子女,而这百分之八十当中的百分之八十用于子女的教育培养。
刚刚跟大学同学打电话,他说,老谢,你还记得我们年轻时代那句话吗?“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现在是“一人留学,全家光荣”。为什么呢?人家都送小孩去国外留学,若你不送,说明你混得不如人家好,平时见面人家都在问“你小孩在哪个国家留学?”
若自己的小孩没有到国外留学,做父母的不但不“光荣”,而且感到“耻辱”。
作为小孩,大学毕业后一时很难找到工作,再加上现在经济危机,难上加难。所以,大学毕业后,要么报考硕士研究生要么出国留学,如果不是这两样,当小孩的也感到不“光荣”。
出去留学,第一选择是英美,第二选择是英语国家,第三选择是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中国人出来留学,人数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好事,但是,留学若目的明确,学有所成,才是好事;若出来是为了自己和家长“光荣”,是为了吸引国内人的眼球(看,我家的小孩多有出息,在国外留学),或躲避国内人的眼光(人家都出国了,我留在国内,同学的家长看见了,我无法交待),当留学“校飘族”,可能是坏事。
到德国来留学,选择机械制造专业、哲学音乐专业,肯定没有错,若你到德国来学英美文学,多少有点荒唐,更加荒唐的是,我跟那些从国内出来在德国留学英美文学的同学谈话,他们还不觉得荒唐。当然,到德国来学英美文学比学汉语,比较不荒唐。
2006 年,我哥哥的儿子考大学,问我读什么专业,我说“再生资源”,这个专业在德国很容易找到工作,几乎每个大企业都必须设立一个“再生资源部”。侄子读了,明年就要毕业了,现在就业难是路人皆知的,哥哥又问我该怎么办,想起国内张鸣教授的高论“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的筐”,我建议侄子报考研究生。哥哥传来六个专业研究方向,问我读哪个好,我反问,是他读书还是你读书?
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别把研究生教育当就业的筐”,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我哥哥)都在编织筐,而且这个筐越来越大。为什么越来越大呢?因为更多人把出国留学也当了就业的筐。根据我的观察,编织筐者百分之八十是父母,不一定是小孩。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并非所有小孩都乐意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可悲的是,我们这一代家长“毫无仁慈”地剥夺了子女的选择权。中国的家长们,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关爱孩子的一个群体,但有些家长也是很无知、很可怜的一个群体,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环境,有个好的前途,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家长们却并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铺设一个好的前途。
只是因为在中国上不了名牌大学,因为在中国找不到好的工作,因为在中国没有一个好的社会保障,所以家长们,不顾一切,想给孩子寻求一个好的出路。可是,家长们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合适不适合出国,有没有留学(学有所成)的准备。
于是我们的家长们,不顾一切地拿出自己不富裕的钱袋,让全世界各国的大学,张开双臂,欢迎中国学生,拥抱这些血汗宝贵资金。
筐,顾名思义是盛放东西用的。筐,东西放多了,也会满的。
请把出国留学当成就业前的一个台阶,莫把出国留学当就业的筐!在此,与国内家长们共勉。
写于2009年8月2日, 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