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

作者:谢盛友  于 2009-11-8 10:2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关键词:

     2009年10月14日,中国作为主宾国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拉开帷幕,在书展开幕式上,德国总理梅克尔要求,中国要敢于直面批评性议题。

     中国积极提升软实力

     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说,中国将保护那些在华从事新闻报导的国际媒体机构的权益。

     根据媒体报导,中国国务院发表一份纲要表示,中国计画投资数十亿美元发展媒体和娱乐产业,也将放松行业监管,希望打造能与美国新闻集团及时代华纳等国际传媒集团竞争的媒体帝国。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中国提升自身软实力、以改善中国在海外形象的做法。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说过「话语即权力(power)」。国际话语权在表象上是以话语为载体,但话语之所以产生权力,关键在于话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核心价值对于一个国家的话语具有统摄力,是其国际话语权的价值源泉。

     西方拥有强势价值观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成功以后,和平、非暴力的理念开始在西方流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带来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让西方人忙碌了200多年,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由于中国的崛起,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精英们突然间发现,西方上述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并不能救资本主义,而是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连美国都要跟中国借钱,所以,中国精英们大胆地提出,中国要赢得国际话语权,要敢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即输出内涵于上古六经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以自律、民本与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陆不少学者提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重要的不是「洋为中用」,重要是建设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古为今用」。

     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是并非经济强国,综合实力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整体提升,所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得不到相应程度的提升。话语权作为一种「软实力」,取决于综合实力。在北洋政府的时候,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也是排名世界第三。绝对量可以说明问题,但不完全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从目前来看,西方的强势国际话语权和中国的相对弱势地位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自由氛围带动话语权

     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目前还不能构建自己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概念和话语。国际话语或「普世」概念,远的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等等;近的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民主化第三波」、「霸权稳定论」以及「软权力」、「权力转移」等等,均是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理论家和思想家的产物。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在于没有自由的氛围,这里主要是指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没有自由思想,所以无法「生产」影响国际的概念和话语。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19 00:0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