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面对成年留学生 好歹评论罪恶感
谢盛友:罪恶感不是一种情操
20多年前我们到欧洲留学是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过年过节还要寄钱给国内的父母,因为国内的父母亲收入低微。现在的留学生,其情况与我们当年的相反。
当年台湾来的李同学假期里不用打工,他说:“我在花自己父母的养老金(其实是防老金),因为我是独子,父母亲反正有多少给我多少。”时,李同学已经28岁,台湾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几年,才到德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
今天这种情形发生在来自大陆的留学生身上,这些同学跟我们当年情况一样,即在国内已经是学士毕业;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不需要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这些同学花父母的钱读书,而这笔钱来源有如下种种:父母本身就很富有;父母几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留学专用贷款;父母的养老金。
上次留学生聚会,与会者大约40人。来德国留学的家庭大多是平民百姓,顶多是国内小款或县处级,据我所知,父母挣辛苦钱的,学生比较懂事、知报恩。父母挣钱容易的,学生则会玩会花,不但不打工,假期反而出去旅游。
我问他们这些22岁以上的学生:“你们花父母亲的钱读书,有没有罪恶感?”
有一半的同学回答:有罪恶感,所以要赶快读完。
有一半的同学回答:没有任何罪恶感。
根据我的观察,承认有罪恶感的同学年龄偏高,认为没有罪恶感的同学年龄偏低,均为22 或23 岁。还有,认为有罪恶感的同学,他们比较善于处理读书和生活的关系,比较超前思考读学位与未来的事情,比如今后如何找工作、如何成家立业等问题。没有任何罪恶感的同学,其生活态度比较无所谓,甚有当“留学校漂族”的嫌疑。
年满21周岁,按照法律概念,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花父母的钱应该有罪恶感,因为有罪恶感后,你就会分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会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就会懂得将来如何报答父母、回报社会。
罪恶感这个被人冷落的东西,其实它是中性的。你可以把罪恶感看成是你人生旅途中背的一个包袱、一个沙袋;也可以视之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自带马达、视之为一种动力。若为后者,我们实在应该感激它,因为罪恶感具有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健康前进。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在网络论坛里广泛咨询,获得的信息归纳如下:小孩读大学第一阶段(即本科、学士)时,父母资助,不应该有罪恶感,因为这一阶段是就业前的必需台阶;成年人(尤其是花父母亲养老金)读书,不论轻重,都应该有罪恶感。
罪恶感像生理上的痛觉一样,是要被医治的。身体用痛觉的语言来告诉我们那里受伤,灵魂也用罪恶感的语言告诉我们,要采取必要步骤以得医治。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健康。30岁左右的成年人留学读书,若毫无罪恶感地花费父母的养老金,就是一种病,需要医治。
罪恶感不是一种能培养出来的情操,罪恶感是带有动力的有方向的一种行动,首先指向过去的罪,然后指向前面的改正。成年人留学,花父母亲养老金,就是一种罪恶。并不是说有罪恶感就不花钱,关键是你花钱时和将来还钱(报答)的心态。罪恶感只是一种症状,你注意到它,你就有指导医治的方向。每个人生在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有罪恶感,你不能被罪恶感打倒,应该认真对待它,不能一辈子生活在罪恶感的阴影下。
医治最好的办法是,把罪恶感转化为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报答父母各种各样,一是等值报答,父母给多少将来还多少;超值报答,父母给一千将来还一万;无价报答,将来比父母更有前途、更富有。无价报答,可能是天下父母最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