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后事 [2015/03]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爱无龄 [2013/07]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歌还是老的好。 我不承认这仅仅是怀旧心理, 更主要的是, 年轻时听的歌留下 的印象太深,难以忘怀。
小的时候, 听,学的歌都是革命歌曲。 口号式的歌词,干板, 激昂的曲调, 易懂,好学, 现在都还记得, 可真是没什么可回味的。歌就像诗一样, 是人表达情感, 宣泄情绪的工具。 在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环境, 人会对不同的歌有特别的感触.。
上世纪七十年代, 流行歌曲开始风行。那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听起来很舒服。 记忆中李谷一是领衔人物。 她的“乡恋”,至今听起来还很亲切。柔和的音调, 和以前听的歌明显不同。 同时, 港台歌曲也通过各种渠道, 大量涌入. 邓丽君的歌尤受欢迎。 虽然再三批判, 年轻人还是喜欢。内地的歌手也纷纷改学, 改唱民歌, 流行歌曲。后来,新的 流行歌曲才慢慢多起来。
我喜欢董文华的声音, 不管她有什么谣传, 但歌好听。 崔健的歌不象是在唱, 更似一声嘶力竭的吼, 淋漓尽致的发泄。心情不好的时候, 听听蔡琴的歌,能改善一些。而每当听到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 眼前便浮现大学宿舍的情景。 大学一同学家里有海外关系, 能弄到各种港台的带子, 一到午休,晚饭后, 便能听到从他那小录音机发出的歌声。 什么歌都有, 有些歌现在都找不到了。
现在的歌, 像“老鼠和大米”,不太懂。 当然, 那么多新歌, 还是有好听的, 只是不太可能那么风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