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后事 [2015/03]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一直觉得,我们这批六十年代人挺幸运的,没赶上乱,又刚好躲过了上山下乡。既便是没考上大学的,也都安排了工作。至少不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远离父母家人,做从未做过的体力活儿。当然,有出息的知青大有人在。不仅许多有钱人,著名的人,连当今国家领导人都是知青出生。
虽然没有成为知青,可生活在那时代背景,知青几乎是每个家庭的一部份。我呢,不仅能从知青们的家庭,还能从农民的角度观察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最初,知青的人数并不多,因而待遇也不错,都是读过书,有文化的人,所以到农村并不是都下地干农活,而是做相对轻松一点的事,比如赤脚医生,小学老师,甚至小卖部的营业员,广播员之类。
后来多了,成批的知青到了农村偏远地区。虽然也有分散的,更多的是知青点。来自同一部门,工厂或机关的子弟,几十人在一起,既便于管理,也不那么孤独。
再往后,有农场,知青成了农工。虽然还是干农活,但挣的是工资,不再是工分了。
记忆中第一个知青是母亲单位的一个新职工。有一年,单位突然来了夫妻两口一家人。女的家里是武汉的,下放到农村,和一农民结婚。她父亲是某大单位车队队长。每年都有一些车淘汰,便宜变卖。下面的单位很难买到车,能用的旧车成为热门货。这样,买辆车就附带有条件,就是安排女儿女婿的工作。那时还小,头一次知道,会有这种交易。
第二个知青也是女生,是母亲同事也是朋友的女儿。她下放的点离我们不远,她母亲不放心,希望我母亲能帮忙照顾一下。其实那时候的女生都比较早熟,父母的话都不会听,哪会听别人的。刚到去过我们家一次,后来就再也未谋面了。再听到消息时,已为人妻了。据说是不顾父母反对,和一农村小伙爱得死去活来。等到知青开始回城的时候,她父母只得把两人一起弄回城里了。
在我小时候家不远处便有个知青点,有十几个武汉知青。一方面农民把他们当成负担,避之不及,另一方面,知青对农民也并非心甘情愿地接受再教育,常常听到的是打群架,偷鸡摸狗的事。当然也有好的,当队长,提干的也有。现在已有很多小说,电视剧写知青的故事,可和我知道的却并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