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后事 [2015/03]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很多年后,我们会依然记得,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五月,毕业三十年后,26位同学又聚到一起,在新图书馆前寻找旧日的校园,回忆往事,在重建的学生食堂里追寻当年的饭菜饮食,在豪华的酒店里,细述各自的人生,昔日的趣闻。
谋划许久的大学毕业三十年同学聚会终于成行。回味之余,拟略记。
我们是文革后,第三次全国统考上大学的,所谓新三届的最后一届。学医的又是最长时间,五年,所以也可能是是最晚聚的。三十年,在人类历史上,不算长,可对人的一生而言,尤其是这三十年,几乎是全部。人生最多也就两、三个三十年,而这三十年是最重要,最值得记念的。念大学,找工作,有的出国,来回折腾。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人生百味,跌宕起伏,尽享之。
我们班有些特殊,是当年的留学生班。开始时有十几个国外留学生,主要来自非洲。上了两年,他们慢慢有些吃力了,毕竟中文难懂。等到上临床课时,所剩不到一半的人数了。因此,就从别的几个班调入了好几位优秀同学。到了最后一年,又有和上医,山医交换的同学,这么一来,班上的同学人数就有了很大的伸缩性。除了留学生难联系到没有来,大多数同学都从世界各地赶来了。
三十年后再聚,人的确变老,可性情依旧。很多人也是有三十年未曾谋面,见面时,人外表的变化不出意料,可依然如故的性情却是没想到的。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老同学见面,从说话的语调,到相处的方式,依然如旧。
往事如烟,可一说起,却历历在目。记得我那是第一次出远门,头一次到北京,也是第一次坐火车卧铺。在北京站,各大学都设有接待站。家在北京的同学提前到校,自愿到火车站迎接外地同学。在后来几年里,每逢寒暑家,北京同学接送外地的,也成为常规。多年后,同学见面,还记得我当年随身携带的那个小红箱子,还好奇那里面是什么宝贝。
大概都是这种模式,我们也先去了校园。无疑,三十多年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可园区还在,稍有扩充。园内的空地少了,一些旧的楼房还在。新建房子的楼层高一些。校园的大致框架还在,两个大门地点没变,只是改建了。南门紧靠三附院,门前原来是一片农田,门口就是进城的唯一公交车站,原来的校门口简陋,就一门房。进校园的路旁原也是一块农田,现在都盖了高楼。左边一片是教学区,排列着几座教学大楼,那都是五十年代盖的苏式大楼。楼层不高,可很宽大,两侧是阶梯大教室,是我们上大课的地方。中间是实验室,小教室,老师的办公室。楼之间留有大片空地。如今楼还在,有些装修,部分掩盖了本来的红砖墙,有点现代,可再也看不到原来的气势了。楼房之间的空地也盖满了房子,为数不多的白杨树真成了参天大树。触景生情,依稀记得当年晨练,读外语的情形。
在各个楼前,同学都在留影,回想当年,讲述留在记忆里的故事。解剖楼下闻不到那刺鼻的福尓马林的气味,可摆弄标本的囧事栩栩如生。当年的解剖课是最早用录像讲课的,大概是为了看得清楚,也少闻点气味吧。
右边是生活区。运动场好像加大了,不再是泥土地。记得入学就赶上国庆三十年,还让77级师兄帮我们练队形。印象深刻的是那老兄时间抓得特别紧,在我们集合前后几分钟还拿本书在看。我自己的囧事是排队走的时候总是不自然地走一顺,那胳膊总是动得不对,好不容易才纠正过来。不过好像我们最终也没参加游行。田径场的傍边还有个排球场,当年因为女排,打排球成风,不时就来场比赛。我们班人少,个子高的也不多,组队有时候都不容易,依稀还记得在拉拉队为他们加油的情景。另一边是游泳池,夏天常去,据说是北京高校中唯一的游泳池。可惜的是这游泳池早就给填了,盖了楼。相隔不远的公共洗澡间也拆除了。
饭厅拆除后重新盖成四层楼,原来是个大厅,放上桌椅是食堂,撤了可放电影,开大会,记得还有过一些小演出和晚会也是在那儿。回想当年吃的,让我们这些外地的,尤其是南方来的,不堪回首。菜少,难吃不说,就是主食,每月8斤大米也只够早上喝稀饭的。不难想像,女生看着面前的一堆窝窝头,眼泪就止不住了。每次回家,都会带来一些全国通用粮票,为的是能多吃几次米饭。北方来的同学还不太在乎,记得的是换饭票的事,这些天做梦还有。
那几栋宿舍楼还在,外面加固,楼层也加高了,可看得到,安装了空调。可惜没能进去看看,只在门口照了几张。当年我们是六人住一间,四张双人床,两边刚好放俩床,中间也就一门宽的空间,勉强能放张桌子。我住的那间幸亏就俩外地同学,行李只能放到那空床上。北京同学周末都回家,东西很少。而且那时衣服也少,也就一两身换洗的,当时没觉着小。那么挤,也谈不上什么隐私,有人想吃点好吃的,还得偷偷跑到洗衣房去。至今,还记得谁的呼噜声大。
香山是我们上学后第一次全班出去玩的地方。沾留学生的光,还是学校给派的车。后来各小组自己骑车也去过,留下很多记忆。毕业时的留言相册也以香山枫叶为名,枫叶集。这次聚会酒店也就选在香山公园门口的世纪金源商务酒店。
到了酒店,除了照合影,还在一起看了旧照片,回忆往事,也依次说了离校后各自的经历。其实大都差不多,谁都不容易。可大家一路走来,掉队的很少。虽然最后的结果会有差别,可人生的体验却是毫不逊色。有的可能会稍好一点,可有的经历是更加丰富,更充实。没有攀比,更多的是分享,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
同学中优秀的男女生都不少,暗恋,想追的很多,可惜的是最后一对也没成。有一对谈了五年,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还有一对,是外班转来的,都结婚了,可也由于分居,没过多久,还是分开了。几十年过来,大家见面还是好朋友。
人到中年,同学相聚,没有拆谁,倒是这相伴一身的同学情更浓了。
新运动场
新运动场
校园
跃进厅---饭厅
学生宿舍
校园
生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