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后事 [2015/03]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世界上各种带家的头衔不少,像科学家,理论家。最实际的应该是美食家,也就是对吃很讲究,很挑剔的人。
英国人总体来说,对食物不是太讲究。早餐可能还复杂一点,尤其是在酒店或餐馆里,种类可以很多。可一般在家里,很简单,一杯咖啡,几块面包。午餐通常是两块面包夹点肉或生菜的三明治。晚餐是主餐,如果下午3、4点吃下午茶,晚餐就会在8、9点了。吃的饭才不复杂,可餐具很讲究,尤其是在外面酒店吃饭。一般刀叉会有好几套,酒杯也是,为的是不串味。食物就那么几种,做发也就烤,煮,或者干脆不加工,生吃。
法国人相对来说,要讲究一些,很会吃,在西方算是好的, 可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相比,还是差远了。
相对而言,中国人吃的餐具很简单,可饭菜的样式多的去了,不同的菜系,口味炯异。同一食材,会有无数种做法,而我们也有比西方人多得多的食材。
我们家以前日常做饭是外婆和母亲,可每逢节假日或是在家请客,都是父亲掌勺。记得八十年代,大家互相请吃饭流行,每逢节假日,都忙得不亦乐乎。那时餐馆少,也不好,都是在家自己做。弄几桌是常事,也不容易。 亲戚朋友多的,很忙。 好在我们家亲友不多,过节只有几桌客,可做起来也是很麻烦。
父亲退休后做的也就更多了,饭菜也越做越细。平素也就两老在家吃饭,也是3、4个菜,荤素齐全,吃的很讲究。从选菜到做工,都十分精细。这两年,他不能做了,换了母亲主做,父亲只管切菜,煮饭,可还是十分讲究。回家这几天,我抢着给他们做了几顿。 菜多了些,也是父亲事先准备好,我炒菜。准备时,姜都削皮,切成细丝。小葱洗好,切成小段。藕片切得极薄,肉片都拌上着料和淀粉。父亲手慢,每天很早就开始准备,真做起来,倒是用不了多久。我习惯了简单快做,开始还有些不适应他们的节奏,后来慢慢了解也好了。
以前在家时,不论是谁做的,吃的时候,都会点评。这是挑剔,说好了也是美食。评好倒无所谓,可不好还是难免拌嘴。等我自己有了小家,就有意尽量避免在饭桌上说饭菜的好歹,避免冲突。老人的习惯难改,家里人说说也没什么,可有了外人,难免就会有矛盾。想想以后,自己做不了了,别人做的肯定不会那么的精细,口味也会不同。或许那时他们味觉已不再那么敏感,吃不出太多差别了。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每家都会有不同的传统和故事。这不,舌尖上的中国拍了一集还不够,又拍了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