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后事 [2015/03]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听说最近中医又受质疑,有人提出挑战,让中医号脉诊断受孕。一时沸沸扬扬,还真有人应战,认为这不是难事。 可这两天又退出了。说是干扰太多,都影响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
对中医的质疑,自西医传入中国就开始有了。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时就已很强烈。可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之中,多数人还是笃信不移。尽管如此,效果更直接的西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文革期间推广的中西医接合,旨在弘扬中医,可收效甚微。
中西医立足于完全不同的理论,恐怕难以融合。中医理论基于一些抽像的哲理,看不见,摸不着,不像西医,都是有实体的,实验的依据。中医的理论成于几千年前,至今并无什么发展。因而不难理解,其中掺杂着许多的迷信,毕竟那是古人几千年前的思想。 这在经典的中医专著中都能看到。可这是中华遗产的一部份,已经嵌入我们的基因里,估计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想说的不是中医,而是和之相关的养身。现在人们十分讲究个人的养身,电视里,报刊上,讲座,文章,层出不穷。出去旅游也有推荐养身之道的。如今人们的生活,从日常饮食,到起居活动,事事都有讲究。可有效吗?没人做过仔细的研究和比较。
这让我想起故去的两位老人。按目前的标准,他们都是长寿,九十左右去世的, 可他们的生活却很不相同。一位四十多岁就闲赋在家,他老人家很信中医的养身之道,一直都在练太极拳,气功,生活也很讲究养身。可另一位一生都在忙碌,退休很晚,退了后还接受反聘,又工作了几年,估计没时间也机会去按养身之道去生活。可二老最后几年的状态大致相同,养没养身没显出什么区别。尽管这只是个例,可在我看来,只要是保持了基本的生活准则,那些额外的条条框框或许根本就没什么作用。
其实,很多所谓的养身都是想当然,难说其效。理论上,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是一百七十岁左右。古人没有到过,现代人也还未及。尽管我们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寿命也更长了,可这靠的还真不是养身,尽管长寿的原因形形种种,可更重要的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优越环境里的西方人的平均寿命要远远高过贫穷落后的非洲人,这就是最好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