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后事 [2015/03]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小时候爱看书,什么书都想看。也许是当时书少,物依稀为贵的缘故,对任何书籍都会有好奇心。可我们那时候处于一个特殊的时代,不仅借不到,也买不到什么书。大的书店,有一些政治类书籍,那都是反复宣传,没有什么新意,枯燥无味的书。小说,故事类书少,且内容差不多,大同小异。而有关人文,科学技术,艺术方面的书则几乎没有。
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是最不幸的一代人。比我们早的,能看到民国时期的书籍,还有五十年代出版的很多书。文革期间反四旧,一把把火,不仅烧掉了许许多多的古籍,就连解放后,文革前出版的书,大多数也被当作毒草批判,当作禁书给毁掉了。我们这年龄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千家万户成堆的书籍都毁于灰烬之中。可以说那时的中国,上演了一出焚书坑儒的现代版。因而,在我们开始有了求知欲,想看书的时候,旧书没了,新书的时代还没到来,结果是没书可看。这恐怕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像的。
那时书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书店里也时不时会出一两本新书,作者是那么两三个人,书的风格基本上也差不多,政治色彩浓厚,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想方设法买回家。不过从小学到初中,买的书也不过十来本。当然,政治书籍摆满书店橱窗,柜台。那时时兴的结婚礼物便是一套伟人著作选集。
私底下,也还是有一些漏网旧书,时不时的,会有一本没头没尾的破破烂烂的书,突然出现,在同学间偷偷地传阅。后来传说中的手抄本,也只听说,没看到过。印象最深的是那本鲁宾逊漂游记,看了数遍,可是书的前后都撕了!看不到开头还没有什么,可看不到结局总是不甘心。直到几年后才读了新书,才了却心愿。还有把文革前的许多革命题材的书籍,如青春之歌这些稍有点情调的书都当作黄色书籍给禁了。就连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革命的书,也不让人看。
每次从别人那里借到一本书,都得在最短的时间內看完,而且还得瞒着老师和父母,因为大多数私下传阅的书籍是禁书,不能公开看的。而很多读到的书都是没有封面,没有书名的,看完了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小时候看书,看的是故事,还真学不到太多知识。遇到生字,一般都是跳过去,不会问别人,也没有耐心去查字典。到后来,政治运动,评水浒,批宋江,顺带着看了其它三部古典,学着看懂了那些半文言文,可还是不会去琢磨里面的精华文字,诗词。
母亲以前的工作的地方有老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苏联小说,文革时期没有被烧,有机会借到一些,都是和二战有关的。真正大文豪的作品也没有。
直到文革结束了,慢慢才开始解禁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那时候我已上高中,考上大学成为了我们当年的重点,一心扑在补习功课,准备高考上了,看杂书的时间不多,感到缺乏的是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助书。现在每次听到说高考完了后,一些学校的学生会以撕书来庆祝,五味杂陈,会即刻想到我们当年渴求学习用书的情形。
这几年回国,路过学校,不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周围都会有几个小书店,里面全是学生用书,形形色色,不计其数。想那时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书,课本编的都很简单,远不够高考复习。家长老师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弄一些资料,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成册成套的书可用。
上大学后,专业课的压力很大,也没有什么时间读杂书。好在每年都会有寒暑假,能读一点书。很多所谓的名著,古籍就是在那时读的。不过古文底子差,一直没能补上。像四书五经,史记这类的经典古籍没有读多少。喜欢唐诗宋词,背过一些,可记得更多的还是领袖诗词。
好奇和求知大概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小时候喜欢看书,没有那么多的心思。那时候还不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校里一会儿批读书无用,一会儿批读书做官,可不管怎么说,问题是没有什么书可读。启蒙时没有像上一辈那样,读三字经,千字文。学校里学的都是天天在喊的口号。老师只教字,不解释。估计也是回答不了小孩子的问题,万岁是什么?人能活那么久吗?扯远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老家里还留着几十本小人书。那是我从开始认字时就慢慢积攒的。小人书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以前也有过,但最为普及的还是在那个年代,也是那时小孩唯一能读到的书,现在也有,可远不如那会儿普及了。
还是羡慕如今的孩子。从小,只要你喜欢,什么书都有。英国更是如此,除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家里的书也是无所不有,想看书,太方便了。然而,年龄大了,不仅视力下降,看时间长一点就眼疼,而且记不住看过的内容。有时看过的书,过一段时间后,重新翻翻,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读书,还得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