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再做的手术 [2013/12]
- 女儿回国记 2023年9月10日至22日 [2024/03]
- 老同学的第二春 [2013/03]
- 2023年回国 [2024/03]
- 假洋鬼子1 [2014/02]
- 女儿小棉袄,父母应当宝 [2017/02]
- 冰岛游散记 [2016/05]
- 再说抑郁症 [2017/04]
- 不那么浪漫的往事 [2019/10]
- 验尸 [2012/07]
- 我们的芳华 [2017/12]
- 智力 [2013/07]
- 再坐高铁 [2014/02]
- 小城春秋 [2016/06]
- 武汉地铁有感 [2017/02]
- 女儿的毕业典礼 [2014/09]
- 病人是犯人 [2012/08]
- 爱只是一场梦 [2016/06]
- 后事 [2015/03]
- 富养的女儿 [2011/12]
- 鳝鱼 [2012/06]
- 老了会想什么?--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 [2016/10]
- 同学院士 [2015/11]
- 读李敖 [2015/05]
- 写在英国公投脱欧日 [2016/06]
- 地主印象 [2013/04]
知道电视剧都是编的故事,可大多数也应该是基于现实中发生了的事情。前几年十分红火的电视剧《心术》是一个,近来刚刚播出的《外科风云》也是一个。尽管两剧故事情节的偏重不同,但也可以一窥医院工作环境,医护关系,治疗水平。现今国内医院,尤其是大的医院,和以前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不仅是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医疗技术也和国际接轨。国外开展了的诊治技术,国内很快就有了。而没有改善的是医患关系,总体的管理,还有医疗资源,服务分配的不合理。
《心术》偏重于揭示医患矛盾,对医护人员更多的是褒赞,而《外科风云》则不同,虽然还只看了几集,剧情似乎写医疗人员的关系更多一些,反映中国社会在医疗界的一面,医院政治。
有专科医生看完了后发表评论,指出一些专业上的错误,这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即便是非专科的医生,恐怕也不会知道。的确,作为外科医生,除了看剧情故事,看看热闹,也会不自觉地挑挑毛病。
编剧应该没学过医,能大致编出这些还算合理的故事已是不简单了。演员能做出来那些专业的手法也算不错了。可主线故事--局麻药利多卡因过敏,应该是请教过专业人士,或许是以真事为基础改编的。
作为外科医生,在国内外行医三十多年,自己亲手用利多卡因局麻做的手术,累计有数千例,但从未有过过敏反应,也未听说过这样的医疗事故。查了一下网上,的确是有过所谓过敏反应的病例报告,可都是牙医,而且这些报告互相矛盾,都没有绝对可靠的证据完全证实。在英国行医,过敏反应是医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英国的过敏源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局麻药过敏罕见,利多卡因就更少见了。理论上,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局麻药用得如此普遍,若有案例,应该早就被关注了。
或许是中国当年的国情不同,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的事。直到现在,国内医院在注射青霉素前,病人都必须做皮试,阴性才能给药。而在英国,现在给药前没有做皮试的要求,只要病史清楚,以前没有过敏史,就能用药。而且不是肌肉注射,都是静脉给药,若有反应,应该是更快,更重。但实际上,即便是第一次用药后有反应,一般也很轻微,罕见有危及生命的反应。出大事的都是有过过敏史,又出错再次用药。据说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应该是和药物的纯度有关。过敏源大多是药物中的杂质所致,真正纯度高的药物过敏不是很多。
其实,利多卡因注射致死可以有另一个解释。利多卡因除了局麻的药效,将其注射入血液会影响到心律,引起心脏骤停。实际病例更可能是不小心直接注射到静脉,才导致死亡,并非是过敏反应。
的确,电视剧只能当作故事看,不能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