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唐透顶的美国“跨性别”男女不分共浴令 [2015/10]
- 人民币面临车裂 [2015/03]
- 爹娘邀请在外国逆子回家函(通用格式) [2012/08]
- 美国巴尔的摩暴乱的真正推手是谁? [2015/05]
- 逮捕即将开始 [2020/11]
- 东方已发生过的大祸患正在疯狂蔓延全球 [2020/06]
- 关税、汇率、川谱 [2019/08]
- 人民币汇率与房价不在天堂就必在地狱 [2014/02]
- 我的故乡,我的伤痛 [2013/11]
- 人民币特别提款权,心照不宣连环计 [2015/12]
- 黄石自驾游流水记 [2014/08]
- 孔祥熙、阎锡山和傅作义身边的三个卧底 [2018/06]
- 如何避免把油门当刹车踩这危险动作? [2012/01]
- 这将是决定美国国运的一次选举 [2012/10]
- 兵败如山倒 [2015/08]
- 关门打狗的中国房产汇市 [2013/03]
- 回国必读:邀请信及财务证明的伟大必要性 [2012/09]
- 基督徒与即将载入史册的美国惊心大选 [2016/11]
- 曼德拉逝世后说点风凉话 [2013/12]
- 当今国人批评古人,乃一绝世奇葩 [2013/07]
- “学历造假门”——又见合情合理浑水摸鱼 [2010/07]
- 纪念父亲 [2012/04]
- 丰田车突然加速的个人原因初探 [2010/03]
- 隐藏在选举权后面的陷阱,——美大选观察后记 [2012/11]
- 请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朋友共同思考有关“民主”的基本逻辑矛盾: [2025/01]
当家常谈得有趣,绘声绘色且有吸引力的时候,就接近文学了。移花接木、捕风捉影、大肆渲染,甚至于喜笑怒骂;由此而引起听众大喜大悲的感情波动时,这个家常历史就演变成了文学故事。除却幻想小说外,文学故事多与“历史”相关、皆有“历史”背景。
因此历史并非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专利, 我们每个人几乎天天都在讲“历史”。 勿以文学、小说是作家之工作,事实上我们也在创作。虽然自觉不自觉地讲故事,但我们没有深究,故事范围与深度扩展以后,本身就是“历史”。故事讲得精彩智慧、慷慨激昂、爱恨情仇、跌宕起伏,即为文学。
一般情况人们往往只愿意关注距离与时间接近自己的之日常琐事、柴米油盐、儿女情长;认为三亲之外,三年之前离自己遥远;别人之事、过去之情与己无关。眼前一片树叶,能够轻易遮蔽太阳。
然而当你有一定的时间关注、留意久远且没有熟人参与的“无关”之事时,就已经在关注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了。当家常范围由三俩近邻友人而扩大到王侯将相; 从“刚才”或昨天之发生推及几十、几百、乃至千年之前,特别是那些大情节、或有趣、有关键意义的事情时,就是重要历史了。过去发生的事情太多,流传下来的只是“讲故事”之人偏爱的那一小部分,比如司马迁、陈寿还有蔡东藩。当然说书人、著述者自己之偏好与憎恶,自觉不自觉地会随着他们的故事潜入读者之心。由此看来,我们若能讲好自己今天的故事,说不定能够成为将来史海之一粟。
历史教科书多枯燥乏味,缺乏情感穿插。这也是人们、特别是感性思维相对发达的女士们多不喜欢“历史课”的主要原因。当把“历史”添加感情佐料、生活细节改编为“文学故事”时,就变为情感丰富之人所爱。她(他)们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与故事人物同悲共乐。笔者有次在文化村讲家史,因为感觉“值得”一讲的内容太多,所以时间显得仓促。演讲结束到最后提问,首先就是女士听众迫不及待的“发难”:除了精彩历史外,有无涉及感情生活的特别故事?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不仅那天的演讲,就是我的所有家史、历史博客文章,也都是干巴巴的“史料”。为了补上这个缺憾,作者会在将来尽量把已有故事讲得质满而情富。
区区音调组合能构建美妙旋律,粒粒文字也能造就无声而富有历史内涵之动人篇章。
历史之外,“文学故事”有时则因缺少重要历史内容而不受理性思维人士青睐。我友李博士名言:明知小说是假,我为什么还要去读呢?随后爽朗的笑声一直留在笔者心间。故此,他(她)们即便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也多偏重于其中之逻辑、智慧。
不过呢, 这些都是过去的“历史”了 ... ...
进入成熟年龄以后,自幼就被要求“流血不流泪”的男士们,逐渐有了泪眼婆娑而字迹模糊的时候,感叹人生与爱怨。喜忧常形于色的女士们,则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反变得沉着而富有理性与智慧。
文史好似一对欢喜冤家,就像绅士淑女郎才女貌一般,水乳交融,经历越多交集愈丰;历史文学各自别有洞天,却终归于欲舍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