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下面的图,不禁悲从中来。
类似下面图中的人,中国还有几亿的几亿,他们每天的生活费是多少???!!!
而从中央到地方的贪官们一天花销的又是多少,他们的家族用的又是多少???!!!
来看看吧!!!来比比吧!!!
这就是我强烈要求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的根本原因
不要说我是过分关心,而是因为这个社会有时坏人太坏,还在表面上装出一幅清官加老好人。把里子面子一拆了,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了。
难道说龙生龙,凤生凤真的是真理?
难道说我或许能幸运地逃脱这种悲惨境地,我得感谢党,感谢政府?
有时真想骂TMD什么社会。。。!!!
因为从小受到的理想教育和现实有时反差太大了!!!
真TMD害人!
可悲,可怜的父老乡亲们
有谁能救你们?
原文在此

目前我国农村成年子女与老人同住的比重已下降到40%,空巢老人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劳动,养儿不再防老。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仅为34.6%,月均养老金74元/人,乡村养老院建设也远远落后。相比城镇,中国农村老人更加脆弱。作者/黄河 编辑/王崴

杨彩凤,女,1945年生,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人。育有2女1儿,大女儿出嫁后自顾不暇,二女儿有些憨傻且患有癫痫病,近年来就一直在娘家生活了。20多年前,唯一的儿子到贵州打工,后来就在那里做了上门女婿,近10年也只回来过一两次,杨彩凤说:“往返的火车票太贵了,我告诉他,等你爸断气时你回来一趟就中了!”

她的丈夫刘红宾8年前因为脑溢血瘫痪在床至今。拾柴烧水、做饭喂饭、给老伴清理屎尿、照顾憨傻女儿生活,这就是67岁的杨彩凤每天生活的全部。“我真不敢想,一旦哪天我倒下了,瘫痪老伴和憨子闺女怎么办?”

如今,67岁的杨彩凤每个月靠着自己和老伴的140多块钱低保金度日,家里的一亩多地交给大女儿种,每年女儿会给她拿来一些粮食。

杨古乱,60岁,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洞子沟村人。丈夫10多年前已经去世。有2子1女。大儿子全家到新疆打工并落户,二儿子因为宅基地纠纷,在4年前失手打死人,至今负案在押。杨古乱哭着说,房子还没有盖好,二儿子就出事了,“我想去把肾卖了,看能不能把二儿子换出来!”

杨古乱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但因为儿孙们没有参加新农险,按规定她就不能参加和享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的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有益,但由于60岁以上老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是子孙必须参保,而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壮年参保积极性不高,客观上造成很多子女不参保的60岁以上老人不得领取养老金。

因为无力种地,杨古乱把地租了出去,每年拿到400元租金;家里养着十几只鸡,卖鸡蛋每月得几十元钱;大儿子每月给她寄来一二百元。这就是她的全部生活来源。二儿子在押以后,杨古乱连续三年申请低保,至今未能获批。

佳新年,男,1943年生;老伴王兰香,1945年生。河南嵩县龙潭沟村人。现在,两位老人和孙女每月靠约200元的政府低保金维持生计。因老伴王兰香眼睛失明,什么也做不了了,种地、养牛等所有的农活和家务都要佳新年一个人来劳作。

他们曾经生育3个儿子,但大儿子在22岁即将结婚时因为肺病去世,小儿子1岁半时夭折;最后,在两年前,35岁的二儿子因为肾病丢下父母和妻女撒手人寰。一次次丧子之痛,让王兰香常年流泪不止,最后哭瞎了双眼,“是不是我有毛病,克得孩子们都活不了?”

二儿子给二老留下了一个孙女,佳红燕,2004年出生,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她是二老唯一的希望。佳新年说:“我现在就指望小孙女快点长大了!不然,我如果哪天起不来了,她们怎么办?”

樊云汉,男,1934年生,河南省孟津县小浪底乡东达宿村人。他生有1儿2女,儿子全家在上海打工。两个女儿均智障,其中一女死亡数年,另一女儿出嫁到外村。今年他开始享受低保,每月可领取72元低保金。

78岁的他现在患有肺气肿和肾病,手脚浮肿,儿子曾返乡几天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又匆匆赶赴上海。因其有儿有女,不符合在敬老院居住的条件,只能独居家中。

平日他自己颤颤巍巍生火做饭,病重下不了床时,同村住的远方亲戚便每天端一碗饭让他充饥。他说:“我现在也就是在家里等死了,就怕哪天伸腿了还没有人知道!”

畅转运,男,66岁,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元庄村人,一生未娶,无儿无女。这两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畅转运断断续续进过养老院生活,但总是不久就出来了,“我不想住养老院,那里面老憋屈!”目前政府在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敬老院,但敬老收养范围仅限于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痴呆老人,而且服务落后,许多老人不愿其“圈养”式养老服务而“逃出”敬老院。

现在,畅转运所在的元庄村新开了煤矿,他就在村头摆了一个小地摊,买一些小商品等。“收入不多,但是加上政府每月给我的孤寡老人补助金,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按照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可以在镇养老院生活。养老院居住的孤寡老人每月享受210元(每天7元)的生活费,而在家中分散养老的孤寡老人每年可获得1310元的生活补助。目前,横水镇养老院80多个床位仅居住了52名老人,而全镇孤寡和五保老人有100多名。

宁翠莲,76岁,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人,老伴去世22年了。育有5个女儿1个儿子。女儿们已经相继嫁出去。儿子最小,今年二十多岁,外出打工,家中只留下宁翠莲独居。

宁翠莲身体还算硬朗,家里的一亩多地也是自己种小麦和玉米。平时她总是上山挖些五贝子、连翘等药材。“逢到合适的季节,挖药能赚到200元左右呢。”这些钱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很有吸引力。她的心愿就是攒点钱收拾一下房子,以备儿子成家后回来住。

宁翠莲也会上山砍竹子做成小工艺品,拿到附近旅游景区去卖,每个卖1、2块钱。这样的生活让老太太很满足,就是不敢想万一哪天身体不中了怎么办。如今在农村,靠儿养老的中国养老模式已渐瓦解,越来越多空巢老人正在考验养老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