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和提升

作者:wo?  于 2016-9-3 19: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前尘往事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都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她,我们老家的一个女孩,初中毕业以后就到北京打工去了。那时的打工,也不过就是当保姆的多。
她比我小好几岁,当然,我的生活和她几乎都是没有任何交集的,虽然,知道这个人。

那年,为着到北京办签证的事情,她通过另外一人的介绍,主动帮我联系了当时她认识的一对夫妇。记得那对夫妇在卖名片,找到了生意,就去找地方印刷,然后交付给对方。据说,当时,这生意在北京还是吃香的,一个名片,会让人刮目相看,不管是什么狗屁膏药公司的。他们住在地下室,我也就跟着体验了一把北漂者们住地下室的情景,至今也还依稀记着。

她很热情,因为当时带了父母跟团去北京游览,她认识我父母,听我说及此事,也跟着要去看望在宾馆里住着的我父母。一晃,就几十年过去了。

记得她当时说她在北京一个公司做事,搞销售什么的。的确,她是很能能说会道的那种人,而且是一个很阳光的人,至少是感觉,虽然我和她并不熟悉。
但是,从她的言谈里,能多少感觉出一个相比于初中毕业以上水平的人的谈话,我想,这就是社会经验和见识让她有了此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没有她当年出去打工的决定,恐怕是很难以实现。

当然,一个人出去打工了,就一定能改变和提升什么,倒也不一定,就比如我自己,就纯粹是一个初级打洋工的而已罢了。
很多打洋工的特别是如我一般初级阶段的,很多都中途而费了。我当然也是举手投降了,毕竟,精力,体力有限了。。。
从初级打工者到中级甚而高级打工者的提升,需要个人的极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提升。
那样一个小女孩,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学历,但是,在大北京能够站住脚跟,也是非常值得让人称赞的一件事情。
如今的她,到底如何,我不清楚,但我想一定不赖。

前几日,她加了我微信,但我一直没加她,因为她也没报上名说是谁,只是说姐,你好。。。隔了几天,我想是否是我认识的人呢,故而今日才问才知。。。微信上,QQ里各式炒股票的人,卖东西的人都不知通过怎样的途径乱七八糟地会让我加他们,很多时候,我是一概忽略。。。
今儿想起她的事,不禁写文。。。


一两周前看到华罗庚写的这样一篇文章,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用的。
学与识(三) 知识、学识、见识

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个由“知’到“识”的过程。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学识”、“见识”这几个概念,其实都包含了两面的意思,反映了认识事物的两个阶段。“知识”是先知而后识,“学识”是先学而后识,“见识”是先见而后识。

知了,学了,见了,这还不够,还要有个提高过程,即识的过程。因为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灵活运用,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知而识之,学而识之,见而识之,不断提高。

 孔于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只学,不用心思考,结果是毫无所得;不学习,不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去思考,也是很危险的。

学和思,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仅应该重视学,更要把所学的东西上升到识的高度,如果有人明明“无知”,强以为“有识”,或者只有一点知就自恃为有识了,这是自欺欺人的人。知、学、见是识的基础,而识则是知、学、见的更高阶段。

由知、学、见到识,是毛主席所指出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非如此,不能进入认识的领域。一般说来,衡量知、学、见是用广度,好的评语是广,是博;衡量识是用深度,好的评语是深,是精。因而,我们对知识的要求是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广博深精才是对知识丰富的完好评语。一个人所知,所学,所见的既广搏,理解得又深刻,才算得上一个有知识、有学识、有见识的人。

古时候曾经有人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语来称赞某人有学识,究其实质,它只说出这人学得快、记性好的特点罢了;如果不加其他赞词,这样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活的书库,活的辞典而已。见解若不甚高,比起“闻一知三”,“闻一知十”的人来,相去远矣。因为一个会推理,而一个不会。会推理的人有可能从“知”到“识”,会发明创造;而不会推理者只能在“知”的海洋里沉浮。淹没其中,冒不出头来,更谈不上高瞻远瞩了。

现在也往往有人说:某学生优秀,大学一二年级就学完了大学三年级课程;或者某教师教得好,一年讲了人家一年半的内容,而且学生都听懂了。这样来说学生优秀、教师好是不够的,因为只要求了“知”的一面,而忽略了“识”的一面。其实,细心地读完了几本书,仅仅是起点,而真正消化了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的要求。搞科学研究更其如此。

有“知”无“识”之人做不出高水平的工作来。并不是熟悉了世界上的文献,就成为某一部门的“知识里手”了,还早呢!这仅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个起点。也并不是在一个文献报告会上能不断地报告世界最新成就,便可以认为接近世界水平了,不!这也仅仅是起点,具有能分析这些文献能力的报告会,才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真正开始,前者距真正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来,还相差一个质的飞跃阶段。我们在工作中多学多知多见,注意求知是好的,但不能以此为满足。有些同志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再不能只以“知”的水平来要求自己,而要严格检查自己是否把所学所知所见的东西提高到识的水平了。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同志,也不能只要求他们看书,看资料,还要帮助他们了解,分析,提炼书和资料中的关键性问题,帮助他们了解由“知”到“识”的重要性。  

从“知”、“学’、“见”到“识”,并不是一次了事的过程,而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天认为有些认识了的东西,明天可能发现自己并未了解,也许竟把更内在更实质的东西漏了。同时在知、学、见不断扩充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有“求识欲”,我们的认识就会不断提高,而“识”的提高又会加深对知、学、见的接受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如钱塘怒潮,一浪推着一浪地前进,后浪还比前浪高。

  以上所讲的只是我自己心有所感,在工作中经常为自己的知不广识不高所困恼,因而提出来供青年同志们作参考,说不上什么经验,更不能说有什么成熟的看法。 

原载《中国青年》1962年12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6 02:5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