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乡村社会的下降线

作者:wo?  于 2016-10-12 13:3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2评论


听说随着户籍的改革,要拉1亿多我等乡下人进城了,好似到2020年为止?因此,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还有继续蓬勃发展的趋势,我的搞房地产的大学同学也说了,其库存20年都消耗不完,也即是她的公司已经建成的房地产和包括计划中的房地产已经让她后半辈子坐着都可以吃进。。。当然,一线城市包括一部分二线城市则继续限,限,限。。。想随便移动?没门儿。

中国式对农民的整体剥削和歧视,至少我所知道的最近的是从户籍的剥离开始的,到现在一直没停过,而且,还是从上至下丛里至外的理直气壮和恬不知耻的,你就该死,谁叫你是农村户籍,谁叫你没文化,你活该。。。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发达国家修地球也好,建房子也好,有敢这么豪气和大方地说么?比如建房子的,有敢不拿高于普通人的薪酬的么?有敢不发放工资的么?碰到过从国内过来的在日本建筑工地刷墙的,工资按时,据说算下来每月也有50多万日元,远高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了?做个几年,就回家娶媳妇去了。

再看最近的白培恩的贪污,从2.5亿到37亿的说法,你还能说将心比心么?人家还不会死,还会好好地在监狱里享着高干待遇,等到个要死不活的时候,保外就医就行了。

同中国的城乡歧视说开来,美国这几天发生的对华人的歧视,其程度,从明里或暗里来说,不知有多大?也不知有多少华人是在睁一只眼和闭一只眼?
在东洋,至少从外表上很难分出东洋和国人,所以还很难见到美国的那种赤裸裸的歧视,至少从语言开始的。


在话说前几日说限购,昨日就赶快避谣,跑得也是勤快,从总理开始。
但再看下面的人写的文章,又如何想呢?敢这样说话的人恐怕是愈来愈少了吧?
要不然,得隐着说,或者绕着圈子说才行。



乡村社会的下降线
 2016-10-12 张鸣 张鸣


     

泛泛地说,从中国被逼打开大门开始,中国的城市化就已经开始了。虽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古代社会最发达的工商业。也因此有了作为政治和商业双中心的大都市,以及作为商业据点的名镇,但是,在清朝,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却陷于一个低潮。在朝廷崇本抑末的高压之下,不仅传统的商道和商业重镇暗无颜色,而且,像北京、南京这样的大都市,也失去了过去的光彩。说清朝的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状况的国家,倒也未必,但农村的商品化程度,的确比之于明朝,要低一个格。虽说农村的集市贸易,依旧存在,但一口通商的外贸格局,流通量有限的茶马古道和张库大道,使得绝大多数农民,跟对外贸易无关,跟国内贸易关联度也在降低。

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体系建立。在最初的十年,并没有导致中国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清政府的暗中抵制下,五口除了上海之外,名开实未开。除了对长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有一点刺激之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鸦片贸易。鸦片贸易的泛滥,对中国农村最大的影响,是鸦片的本土化生产和流通。鸦片贸易事实上合法化之后,国产的“土药”,很快就压倒了进口的“洋药”,鸦片,成为中国农村的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这种经济作物,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吸食鸦片的人越多,这个市场就越大,种植鸦片的农民也就越多。因为太平天国战争而征收的厘金,到了后来,其中土药的收益,已经占了举足轻重的份额。

但是,中国农村真正的变化,却是在1960年,英法联军用武力将中国拉入西方体系之后。此后中国的开放,才名符其实。中国的城市化,或者说西方意义上的城市化,才真正拉开帷幕。凡是列为通商城市的口岸,有了越来越快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由于有租界在,多半有了西化的意义。

没有自主关税的对外贸易,的确比较迅速地导致西方商品进入中国,也刺激了中国农村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但缺乏关税保护和遍地厘卡的中国市场,对于被拖入这个市场的农民来说,的确是一种潜在的灾难。况且,这种灾难,有得到了鸦片流行的推波助澜。

尽管,这样一种政治经济状况,为王朝政府既保持旧制,又能办洋务,提供了财政支撑。比如说,可以既不裁撤一百多万绿营,同时还可以维持淮军的武器现代化,办新兴的海军。但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都进展有限。但农村的破败,却相当普遍。农村破败,导致大量浮生人口,但新兴的开放口岸,却没有那么多的现代工商业,可供进城的农民来就业。国中富人办的新式产业,不是挂外商的旗帜,就得戴国有洋务企业的帽子。只有这样,才能勉强生存,否则,单厘金一项,就会把企业搞垮。产业不发达,那么税收负担还是得落在农村。朝廷越依赖鸦片的税收,农村的破败就越严重。

清朝只有在最后几年,才意识到要解决国内产业发展制度瓶颈的问题,然而,一场革命,却突如其来地打断了这个进程。新生的共和国,没有办法解决秩序紊乱的难题,只能被军人政权所替代。在军人割据的状态下,害人的厘金始终没有被废除,而军阀混战的需求,使得军队越来越多。大城市有外国的存在,还可以抵抗军人的横暴,但中小城市和农村,则很容易成为军阀勒索和混战的牺牲品。尽管各地的情况不一,有的省份,由于割据者的明智,还能有些建设,但总的来说,农村的破败,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界的共识。

清朝中期之前的农村社会,在文化上和道德上,比之于一般的市镇,具有优势。市镇里的商人和其他脱离了土地的人,包括衙门里的衙役和家人,显然跟乡村的士绅没法相提并论。即使做官做得很大的人,致仕之后,也很有可能退回到乡村居住。然而,这样的文化优势,随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出现,以及乡村的破败的逐渐显现,最终消失了。现代城市由于有了上下水系统,卫生状况得以改善。城里生活的享受,以及战乱时期的安全,又是乡村所完全不能比拟的。

乡绅的劣质化和武装化,自从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就已经普遍存在了。原有的文治派的乡绅,被大量军功出身的所谓的乡绅所取代,原来乡村的文化威权,被武化统治所取代。这种状况,虽说最初并没有像今人想象的那样可怕,但伴随着城市化特别是军人统治的盛行,乡村的衰败,越来越不能令人忍受。乡村重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大课题,从知识界到各类乡村精英,甚至部分的军人,都参与到这个貌似运动的活动中来,交出了各式各样的答卷。

民国的国民党统治时期,虽然勉强结束了大规模的内战,而且大体上统一了货币,实现了半个关税的自主。但困扰中国城乡经济的割据问题,苛捐杂税问题,统一市场建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而且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列宁主义的因素,使得政府的官僚资本扩张特别迅猛,反而使得民营资本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空间和自由。这一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从上海、天津、汉口这样口岸城市的扩张,就可以看出端倪。但农村的破败,却没有因众多精英经营乡村建设而得到遏制。这样破败的乡村,大量沦为城市所难以吸收的流民,为革命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尽管如此,到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心,已然是城市,尤其那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所谓的逐鹿中原,实际上体现为城市的争夺。这就是为何在战时可以选择乡村作为领导中心的中共,在打下天下之后,也必须完成自己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从乡村走进城市的新的领导人,在政治上一边倒,选择了一条苏联式的现代化道路。这种道路,在当时还被视为一种现代化的捷径,是后发国家现代化的一种看似合理的选择。这样的道路,是斯大林式的,一种以体制力量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道路。如果不加以强力遏制,势必造成空前规模的农民进城。虽然说,当年这个新生的国家,曾经尝试过放手让农民进城,以超常的速度实现赶英超美式的现代化跃进。然而,众所周知,这样的尝试,遭遇到了惨烈的失败,成千万的农民,又被迁回了农村。今天被人诟病的城乡二元结构,恰是因为这失败,得以稳定和加固。

进入1960年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由于继续革命的政治运动的缘故,实际上处于停滞。甚至还发生了两场逆城市化的运动,一次是三线建设,在非战争状态下,把沿海都市里的工厂内迁内地,在内地中小城市甚至乡村,平地建成工业新城。一次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万的城市中学生,被迁往乡村,在农村落户。实际上,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是相当低的。但是,由于体制性地剥夺农民的结构,农村人口虽多,但发展水平却相当有限。大部分农村不仅没有公路,没有通电,交通通讯都非常落后,连拖拉机都没有,农业生产,还处于牛拉犁杖的水平。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

但是,应该承认,由于逆向的城市化运动的存在,那个时候的农村,文化人的数量,还是挺高的。一些农村的小学和中学,居然会有因为反右或者别的什么运动被发配下来的大学生,甚至教授。所以,一些有心向学的农家子弟,居然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农村的党政群团体制的完善,以及体制性的各种农村卫生站,农技站和供销社的存在,虽说现代化程度都很低,但的确可以保证农村的秩序。极个别领头人比较有能力的地方,秩序还比较好。只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农民普遍的贫困,低水平生活的基础上的。由于民国时期残存的乡村精英被彻底扫荡,所以,这种农村秩序的背后,传统已经消失,乡村的自治不复存在,在文化上,已然彻底沦为城市的附庸。这个时代的逆城市化运动,并没有遏制晚清民国农村的衰势,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人的地位和待遇,严重低于城里人,所以,即使有政治高压和大力的宣传,反而使得人们更不乐意待在农村,只要有机会,就想跳出农门,进城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浪潮,无论从时间视角,在历史上,还是在空间视角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空前的。涌向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口岸以及发达地区的农民,实际上已经提前让中国实现了城市化。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产业工人的构成,替代原来的产业工人,实现了工人身份的转换,而且众多服务业,也被他们改变。甚至相当的多的企业家,也是由他们转换而来的。如果说,改革将近四十年有什么奇迹的话,农民进城才是这个奇迹的真谛。所谓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其实就是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的。

但是,此番城市化跟以往的城市化不同,以往进城务工的农民,很快就会变成城里人,即使头几代还是遭遇歧视,但他们的身份已经改变了。可是,今天进城的农民,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哪怕已经在城里待到第二代,第三代,依旧还不是城里人。对于务工地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只希望农民做候鸟,呼之即来,挥之则去。直到今天,一些人考虑解决失业问题的时候,还是考虑将农民赶回去。户籍的松动,到目前为止,还仅限于中小城市,主要是县城。事实上,进城的农民,尤其是那些把家人都带出来的农民,事实上已经回不了农村了,他们的第二代,连农活都不会干了,但他们却在城里待不下,孩子上学,医疗和社保,都在自己的原籍。进城的农民工,变成了城里待不下,乡村回不去的制度化游民。

与此同时,乡村已经严重空心化。有的山区,一个自然村一个自然村的空掉,剩下的,也是十室九空,青壮年都走了,只余下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如果城里允许进城农民的孩子在本地上学,哪怕给他们留下点打工子弟学校,估计留守儿童也走了。农业生产,基本都是都是承包给承包人耕种。这些承包人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话,跟进城农民一样,也待不下来,因为政策不许。这样的话,承包人也没有这个心情,去善待土地和农村的环境,能尽快捞一把,就捞一把。

如果说,在改革前,农村的传统文化,已经只剩下些残余的话,那么,眼下正在消失的农村,原来的传统,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信仰和禁忌,如果还没有消失的话,也正在消失之中。

以往的城市化,进城的农民,基本上是按照地缘的线路进城的,进城之后,各个地缘派系依旧存在,比如上海的苏北帮,江阴帮,扬州帮等等。就业的行业和生活的区域,有相对的集中性。或多或少,原来在乡村的传统,还能剩下一些。跟自己的家乡,也能保持相对固定的联系。但是,今天的进城农民,最初也许也是按地缘路线走的,进城之后,就散了。农民原来的文化和规范,都是熟人社会的产物,一旦进入一个陌生人社区,自然就百无禁忌了。辛辛苦苦挣一年钱,如果还要回乡的话,除了赌博炫富,不会有其他事儿做。如果说,婚丧嫁娶上还能剩下些传统的形式的话,也不过是具空壳。

从理论上讲,只要中国还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相对长的和平时期,就肯定会有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大批农民进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眼下的城市化高潮,此前存在了一个较长时间段的人为抑制期。然后突然爆发,势必过快过猛。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没有准备,以至于问题成堆,即使想解决,都一时无从下手。

当然,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农村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密集的后发国家,更是如此。但衰落不等于衰败,更不等于衰亡。城乡的格局演变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的平衡点。到了这个时候,乡村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重建,获得新生。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最终走上了一条超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由此带来的乡村衰败乃至衰亡,也就自然的了。我要说的是,这样的城市化,病是在乡村,但最终还是会波及整个中国,给中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难题。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Arnika 2016-10-13 11:26
进城干啥?城里穷人去乡下打工,富人去乡下买房度假了。
3 回复 wo? 2016-10-13 19:06
Arnika: 进城干啥?城里穷人去乡下打工,富人去乡下买房度假了。
中国还没富到N多富人去乡下买房度假,而且,中国那么广。。。

不知道政府要让他们去干啥。也许,已经想出了法子?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1 10:0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