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大家介绍一位传奇姑娘----吕小敏 [2010/10]
- 加拿大的生活 ---- 经历公交系统罢工 [2011/07]
- 粗略谈谈加拿大的医疗体系 [2010/03]
- 咱还是喜欢这样的艺术家 [2011/07]
- 一个中国女移民的感慨:在加拿大,女人就是做女人 (转载) [2010/12]
- 半桶水英文引来的笑话(3) [2010/11]
- 儿子要我写出来的一件事 [2010/08]
- 祖国生日-----祝福中华 [2010/10]
- 光棍的痛苦(本村单身男性莫对号入座---搞笑) [2010/03]
- 红灯照我去"战斗"(吃罚单的感想) [2010/11]
- 我所认识的一位伊拉克人 [2010/08]
- 半桶水英文引来的笑话(4) [2010/11]
- 讨论“俺们村长的网恋报告”(搞笑) [2010/03]
- 村里有位“好郎中”请大家猜猜他是谁(保准你认得) [2010/01]
- 餐馆里最恐怖的3种素菜 洗过“油锅澡”(转载) [2010/11]
- 让医生永远保持仁心 [2010/12]
最近看了国内一部描写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电视连续剧<<医者仁心>>.这部电视剧是近年来国内较全面和较真实地讲述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讲述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国内医疗系统的艰辛.看到这部电视剧,就联想到当年在国内的医生生涯,生出许多感慨.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医生这个行业,那时的医生,没有高薪,没有豪宅.让我羡慕医生的,是他们对患者的亲切,负责和精湛的医术.那种解救病人于痛苦,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尚医德和医技.我家的邻居就有几个是医生.我是这些医生家的常客,每当我听到他们谈起今天又救治了什么危重病人,又经历了什么生死考验,我对他们的崇敬不亚于现在的年轻人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所以,从小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
文革后改革招生制度,我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医学院.几年寒窗苦读后,成了一名医生.当我第一天到医院报到,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心底里的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感油然升起.那时医生的工资54元左右每月.24小时值班,3天就是一个倒班.从住院医,干到副主任医师.多少个节假日我们都守在医院.当病人需要时,我们除了给他们救治,还对困难的病人捐钱捐物,捐血.多少次为抢救病人延迟下班或被电话从睡梦中惊醒,跟着前来接我的救护车风风火火地赶往医院抢救病人.为此攒下的存休,直到我出国前也没有休完.那时的医生,是一个值得病人信赖,值得自己自豪的职业.
大约在90年代开始,金钱开始侵蚀医疗行业.我第一次听说红包是92年到汕头开学术会时,在那里碰到了在汕头医学院工作的同学.她告诉我,许多香港过来看病的病人(那时国内的医疗费用较香港便宜许多)都要给医生送红包,特别是节假日,医生值班除了有加班费还有红包可拿.我当时真的很惊讶,医生怎么能拿病人的红包?
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沿海的红包风刮到了内地.我工作的医院也开始有医生走穴,有极少数的医生开始接受病人的红包.市内的某些医院,特别是手术科室,公开收受病人红包.危重病人的家属,为了保险起见,也向医生递红包.我曾经碰到过病人家属给我送红包,我都婉言拒收.虽然那时的物价已经在节节攀升,我们也在抱怨医生的待遇太低,但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病人的红包.到我出国前,虽然腐败之风已经开始在医疗行业蔓延,但总的说来,医患关系还算过得去.
2004年我回国听到同事们讲起医疗行业的状况,医患关系空前紧张.华西医科大的一个外科主任被病人家属用乱刀砍死.据说很多大医院都给自己的专家们请了保镖.医闹现象很普遍,病人家属冲击医院,急诊室,殴打医务人员的事层出不穷.许多年轻医生不再以医生行业为荣,转行的,跳槽的,"宁肯卖药,也不看病".还有些医院的医务人员迫于太大的工作压力自杀的.....我听到和看到这些现象真的为国内的医疗界担忧.这种医疗行业的乱象应该说是医疗体制造成的.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太少,很多医院要自己挣钱给员工发工资.开大包围检验单,大处方,提高各种费用是医院创收的最佳办法,病人看病自己负担,治个感冒就要花上百元的费用,更别说疑难,危重病人了.病人的怨气大,医生的压力大. 医患关系怎能不恶化?
真的很希望国内的决策层好好思考和纠正医疗体系的严重缺陷,为了人民的健康,为了医学的健康发展,别把医疗行业经济化,市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