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嗨~哎嗨~太阳出来喽喂,喜羊羊哟,嘿喽~ [2011/12]
- 【贝壳村2012夏令营】美食烹饪类 ~《心急吃得了热包子》 [2012/07]
- SOS – 海参吃多了,会不会死人?? [2012/09]
- 古韵诗社第五轮火动 -- 释放你的“爱美情结” – 你心中的TA有多美 [2011/05]
- 【2010年最后一句爱的发烧语】爱,是,爱;不爱,也是,爱 [2011/01]
- 【三哥来片】~~ “64学潮纪录片” ~~记录和观感 [2012/10]
- 谁的良心让狗吃了??是人就站出来公开道歉!! [2012/09]
- 北极冰封,万里雪飘,小情人雪铲挥滴高 [2013/03]
- 是是非非的胡思乱想 [2011/08]
- 我真的被洗脑了?我的仇日情结会消散吗? [2012/09]
- 啊~~ Black 乌鸦!~~~小肠子! [2013/05]
- 青梅之恋 [2011/11]
- 勇攀雪峰。。脚下 -- 有图有真相! [2013/03]
- 你的心,美如水~~ [2011/12]
- 阳光之旅 – 最是“古巴”海蓝天 [2012/04]
- 爱你,这辈子,都已不够 [2011/12]
- 老A老A要给力啊!!-- 贝壳删帖合理性呼吁 ~ 兼泻私愤 [2012/08]
- 我早汉三又杀回来了!! [2012/08]
- 贝壳村,你能当好老大哥吗?~说说贝壳村的敏感字~ [2012/08]
- 爱玩的快来 - 藏头诗接龙哈!!打油打醋都行哈 [2010/03]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言变迁的缘故。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如果你比较治学严谨,可以用平水韵表。
如果你比较反传统新潮,就可以用中华新韵。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第三节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不确定的话查平仄表即可哈。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读完书,希望觉觉睡的甜点儿,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