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摄影 [2017/05]
- 纽约街头拾贝 [2017/05]
- 母亲,您还回来吗? [2019/07]
- 2017纽约复活节 [2017/04]
- 一文所引发事业和家庭的讨论 [2024/01]
- 2018年纽约同性恋游行留影 [2018/07]
- 曼哈顿扫街 [2018/06]
- 讳而不言的后果 [2020/08]
- 《门》 [2023/11]
- 城市的线条 [2017/04]
- 《同尘》 [2023/11]
- 《雨夜》 [2023/12]
- 《窗后》 [2023/12]
- 2018 纽约彩绘日 [2018/07]
- 《近中秋》 [2023/10]
- 《年末》 [2024/01]
- 《摄影,越来越孤独》 [2019/07]
- 父亲节致自己 [2017/06]
- 叹雪 [2010/03]
- 一个老人最后的呐喊 [2009/12]
- “世博”,让上海再裸一回 [2009/01]
- 也来调侃一下“哥本哈根会议” [2010/01]
采用点、线、面,色彩等基本元素,辅之以形状大小、色阶变化、比例调配、色调组合等修饰手法,就组成了摄影的基本语言。
但语言语法本身并不会产生美感,这些基本法则只有在卓越运用后才会产生艺术的魅力。
我不仅看优秀作品,而且还试着读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像读优秀的文字作品一样,努力读出背后看不见的文字。
我非常喜欢摄影大家何藩的摄影作品,这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我认为左边那扇开启的门,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有效遮挡了强烈的逆光光源,与对面四边形造型的外墙组相呼应,更避免了由此所造成的大面积高光对画面比例的破坏。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是这幅作品联想因子。黑暗中的独行女子,是否会走进门里,里面是凶还是吉?进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不进去故事会发生怎样的转折?不起眼的一扇是也许就是摄影师的匠心所在。
有了前面何藩的作品做比较,Junichi Hakoyama的这幅作品显得缺少了什么了,虽然也表现出孤独神秘的氛围。
麦当娜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得到很好的展示,让人过目不忘。
同样的性格描写,这幅作品则强化外露。用来表达村姑则很合适;用来表达淑女则显得内气不足。
而这幅,当你欣赏完漂亮的光影后,很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相对而言,这两张特写,下面这张更具戏剧性。关键在于肩上的另一支手,这是暗示什么呢?是安慰,是控制,或许是种期许。
但如果还原到原作,这种悬念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些微的关爱。这幅被裁剪过的名师安德烈·柯特兹的作品,着实把作品提到了新境界。
空的盘子,手型面包,远望的眼睛,每个观赏者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再来看下面几幅作品。
女子敞开的后背,对应了两墙中露出的海景,相似结构形成的趣味难道不是女子开背的理由吗?
在这幅人体摄影中,只有美,没有情色。当你眯起眼睛看时,那暗部是否像远处的山峦遮挡了部分清晨的阴天?
人体摄影作品让人联想到的确是韵律美,手臂就如天鹅舞中的白色蓬蓬裙。
但不可否认,但这几幅作品在内涵上是明显不足的。
这是纽约时报的一组街头阅读的照片中的一幅。也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平凡的生活场景,却被表现得那么美妙。对称的画面,读书女孩的左边的空位上将会出现谁?是她心中的等待?左上角的雕塑是某种暗示?相对后一张作品,这张作品则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街拍也可以拍出艺术效果。
同组中的另一张就只是一种平实的实录。所以,即便是人文作品,也不是只是拿起相机就行了。
记录可以说是新闻摄影的主要功能,但很多时候,可以看到一些报刊的照片带有很强的叙说功能。
这张照片的构思很精巧,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利用窗玻璃反射扩展视野,还省略了意识中存在的某双眼睛。这是谁在观望呢?是带着怎样的情绪在观望呢?
我偏好富有内涵的摄影作品,无论是抓拍的还是刻意摆拍的。因为它可以溶入太多的思想。其深刻程度远非风光类花鸟类摄影作品所能比的。我并不否认诗一般的风光作品也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但相对我而言,后者是无法取代前者的。
如果运用科学更多的是解决问题,那么运用艺术则更多的是让人产生联想。有人说过,如果所有人对某个作品只有一个解答,那么这个作品是很浅显的。我以为这并不构成对艺术审美标准的否定。
寒山老藤
2017年5月7日于纽约
(所有引用摄影作品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