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摄影 [2017/05]
- 纽约街头拾贝 [2017/05]
- 母亲,您还回来吗? [2019/07]
- 2017纽约复活节 [2017/04]
- 一文所引发事业和家庭的讨论 [2024/01]
- 2018年纽约同性恋游行留影 [2018/07]
- 曼哈顿扫街 [2018/06]
- 讳而不言的后果 [2020/08]
- 《门》 [2023/11]
- 城市的线条 [2017/04]
- 《同尘》 [2023/11]
- 《雨夜》 [2023/12]
- 《窗后》 [2023/12]
- 2018 纽约彩绘日 [2018/07]
- 《近中秋》 [2023/10]
- 《年末》 [2024/01]
- 《摄影,越来越孤独》 [2019/07]
- 父亲节致自己 [2017/06]
- 叹雪 [2010/03]
- 一个老人最后的呐喊 [2009/12]
- “世博”,让上海再裸一回 [2009/01]
- 也来调侃一下“哥本哈根会议” [2010/01]
无中生有也是种境界
---读王渝的诗《日常》随感
杜牧诗曰: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表达失落无奈等心情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有很多名句还不时被后人拿来吟诵。人容易触景生情,宣泄情感。这也是诗的功能之一。认为这是发泄悲观主义情绪,我深不以为然。
如果只看表象,容易得到被迷惑的认知。人们向往世外桃源,或许只是逃避现实,或许还潜藏着圆梦的动力。有趣的是,似乎有一道无形的闸门对人的悟性按年龄实施了切割。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的年纪之后,伴随着体能的下降,心力日渐不济,对人生的解读也会随之悄然变化,会萌生出与世无争的心态。或许正是这样的淡出,反而看见了海阔天空。
我以为著名散文家和诗人王渝的诗《日常》,就表现出了看似悲观表象后面的那种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
深夜吟哦的
诗句 白天来临时
去一切意义
日常的方向
镶嵌在明确的街道间
踏进每日必至的
咖啡店 窗外
天空不在
白云不在
生命径自流失
无奈地任命运选择
每一转折
失去时感
像一株落尽叶子的梧桐
马赛曲在体内奔腾
分割的梦里
犹怀着期待
风或许将希望送进来
传统的道家文化里的“有”和“无”,不是一种替换,而是相互渗透;“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母体,包涵了万有。 “天空不在/白云不在”,在俗世看来,白云可以不在,但天空是永恒存在的;然而将天空也视为“有”时, “天空”也同样可以遁形于“无”。这不是的悲观虚无,而是一种超然的感悟。
放空心境,返璞归真。用“每日必至的 咖啡店”这样的非常平常的生活表述生活的本质。与木心的《从前慢》一样心静安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首先是人,而且比常人具有更丰富的感情内涵。纠结的情绪似乎是很多诗人共同的特质,“剪不断,理还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等诗句都是真实的写照。作为诗人的王渝也不例外。“深夜吟哦的”是什么,诗人没有道明,读者可以从中隐约感觉到那是种尚未泯灭的欲望,但这种感觉是模糊的,我们可以判定那是“犹怀着期待”。如果所有的读者都有一个明确共同的答案,那么这就是不诗,而可能是道数学题了!这是诗作为艺术的魅力体现。
诗虽然短小,但绝不敷衍平庸。如果说前两小节流露的情绪是灰色的,那么后面的便是一抹烟雨中的秋色。“马赛曲在体内奔腾/分割的梦里/犹怀着期待/风或许将希望送进来。”
但这种“期待“是淡淡了,是可遇不可求的意外,这时的“或许”便是纠结淡化的墨迹。对未来的期待,不会因为日薄西山而消失殆尽,那怕是微弱的风,能将稀薄的梦吹起,体现的是种眷恋和情怀的心态。其实“风”来或不来,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诗人已进入了“无”中生“有”境界,读者也不会把“生命径自流失”只是解读为悲观情绪的流露了。
诗人不是一种精神救世主的姿态出现,而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世俗之人真实情感艺术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战马嘶鸣,亢奋的激情,没有年轻人具有的强烈情绪,但我依然为之动容,依然体感到了微醺的文字所散发出来的热度,是微微的,和眼泪一样的度数。
思想愈成熟的就会愈加低沉。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底蕴。当把世上的一切繁华看作是一种的躯壳,一种会消亡的暂时。一切生命,荣誉,享受都有尽头,而且相对于永恒的宇宙都是极其短暂的, 释放心头所有的负累,才能体会到“天空不在/白云不在”的意境。
寒山老藤
11月3日2018年 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