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摄影 [2017/05]
- 纽约街头拾贝 [2017/05]
- 母亲,您还回来吗? [2019/07]
- 2017纽约复活节 [2017/04]
- 一文所引发事业和家庭的讨论 [2024/01]
- 2018年纽约同性恋游行留影 [2018/07]
- 曼哈顿扫街 [2018/06]
- 讳而不言的后果 [2020/08]
- 《门》 [2023/11]
- 城市的线条 [2017/04]
- 《同尘》 [2023/11]
- 《雨夜》 [2023/12]
- 《窗后》 [2023/12]
- 2018 纽约彩绘日 [2018/07]
- 《近中秋》 [2023/10]
- 《年末》 [2024/01]
- 《摄影,越来越孤独》 [2019/07]
- 父亲节致自己 [2017/06]
- 叹雪 [2010/03]
- 一个老人最后的呐喊 [2009/12]
- “世博”,让上海再裸一回 [2009/01]
- 也来调侃一下“哥本哈根会议” [2010/01]
《母亲,您还回来吗?》
被掀乱的情绪逐步平复,我想起了母亲。
“你现在还好吗?还是每天早晨去甩甩手?”
母亲没有回答。她已经离世将近两个月了,时间过得真快!
上一次回去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僝弱得让我感到惊讶。是的,老人家无法起床已经近半年了,医院转了七八家,CT和核磁共振也折腾了七八回。把姐姐夫妻俩累了半死,明确的病因诊断结果一份也没有获得。母亲除了顺从地按医嘱服药,从不发难。喂她吃饭的时候,我总是将病房里更重的病人和她做比较,希望她也能振作精神,朝着能依靠轮椅生活的目标做运动争取康复,但母亲总是微微一笑。虽然如此,我还是以为,最坏的结果就是在医院再多躺几个月。
没想到,回到纽约才不到两个月,母亲就离世了!
记得父亲走的那年,我也是三个月内回国两次;同样是,第一次回去是为了见最后一面,第二次回去是为了送行。我不知道,如果我第一次不回去,他们的行程是否会延期。
母亲是一位平凡之极的人,将来当她的儿女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后,便不会有谁会记得她,记得她的生平、故事和生活点滴。
母亲也明白,所以从不谈生命的意义。世界没有因为母亲的到来而略有欣喜,也没有因母亲的离去略有失落。世界把母亲看成过客,母亲欣然接受,所以她选择的生存方式就是远远地观望遇见的一草一木,不去采撷,那样就不会有所亏欠。一切让理想主义者去打理吧。她以为,快乐和痛苦是源于是否心安;所以她小心翼翼地在人生的轨迹里慢慢滑行。她关心的是,每天有没有新鲜的蔬果,而不是繁琐的政经局势,所以她快乐;她关心的是,何时烧鸡汤才不至于耽误了打麻将,而不是要费神熬制出宫廷里的味道,所以她快乐;当她无法自理的时候,她关心的是,老天能不能帮助她不要拖累儿女,生与死,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意义没有多大,所以她快乐。
快乐的定义,在每个人的辞典里各有注释。诗人说不带走一片云,或许是欲擒故纵,母亲却真的将所有的经历都留下了。所谓的青春,所谓的爱情,所谓的亲情,以及所谓的生命哲学,在阳光扫过之后,终将匍匐在尘埃里,永远寂静。逝者灵魂升天后,而活的情感只能留在尘世里纷飞。如此,多收一份玫瑰也将是亏欠。在母亲节的前一天离世,是上苍明了母亲躺着时的微笑,赐福与她。所以,母亲离去时是快乐的!
棺木里的白百合和母亲节的红玫瑰都是美的,不同是只是人为的花语。这,或许是母亲的哲学。那就选择白百合吧,玩味空色。
上海的旧房子年年在减少,更新的速度是从未有过地快,生命周期被剪短了。一眨眼,父亲已经离世九年了。下一个,该轮到我了。
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再是一家人。应该不会吧?!在茫茫宇宙中,生命也是场缘。或许,做一回别人的儿子,会多一份对父母的认知。
恍惚中已过了七七,母亲生前的住房还保持了原来的模样,姐姐一次次打扫干净。
“您还回来吗?想吃您引以为傲的清炒虾仁了。”
2019年6月29日
寒山老藤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