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摄影 [2017/05]
- 纽约街头拾贝 [2017/05]
- 母亲,您还回来吗? [2019/07]
- 2017纽约复活节 [2017/04]
- 一文所引发事业和家庭的讨论 [2024/01]
- 2018年纽约同性恋游行留影 [2018/07]
- 曼哈顿扫街 [2018/06]
- 讳而不言的后果 [2020/08]
- 《门》 [2023/11]
- 城市的线条 [2017/04]
- 《同尘》 [2023/11]
- 《雨夜》 [2023/12]
- 《窗后》 [2023/12]
- 2018 纽约彩绘日 [2018/07]
- 《近中秋》 [2023/10]
- 《年末》 [2024/01]
- 《摄影,越来越孤独》 [2019/07]
- 父亲节致自己 [2017/06]
- 叹雪 [2010/03]
- 一个老人最后的呐喊 [2009/12]
- “世博”,让上海再裸一回 [2009/01]
- 也来调侃一下“哥本哈根会议” [2010/01]
《上海四月天》
游春赏花的四月,上海的街道空了,城市的上空却充满了哭喊和怒吼。
夜景依旧华丽,只有今夜才感觉到它原来是为别人点亮的。一流国际大都市里的小市民,正借用5G网络,在手机忙于以物易物的交易。冠以静态管理的都市,道路封闭,商店关门,呈现出深山小村才有的原始寂静。但并不意味着市民可以修心养性,打坐入定。
命令市民足不出户理由是为了防疫,三天两头聚集做核酸的理由也是为了防疫。居家隔离与强制集中隔离的本质区别不关乎隔离本身是否等效,而在于能否实现社区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是当今中国最重大的政治任务。为此,经济停摆、封条上门都变得十分有作为了,随之如求诊验核酸在先,救人在后等不成文的规则也应运而生了,由此衍生的二次伤害,相较之下都是次要的。过度防疫为完成政治任务提供了强力保证。今年的四月,上海悲情的发生当然也就难以避免了。疫情已存在两年多了,到如今还表现出因仓促上阵才有的慌乱不知所措,着实让充满国际一流大都市自信的市民大吃一惊。
好在,历经多次浩劫的上海市民是宽厚仁慈的,他们会很快忘记这段经历,会很快从恢复正常的生活里找到蔚藉。日前网络上又有人热聊跑路的张爱玲,其实她只是上海人中极少数的反叛者。上海人中肯定有人会反思,而多数的反思模板就是如何将生活重新装饰,让生活更加安逸。多数上海人会认为,将提高医疗体系的投入作为尊重生命的具体措施,那是当政者才应该考虑的事,如同生活中一栋建筑里,自己只能装饰属于自己那个空间,他们认定他们无权改变建筑结构。
如果以后聊起这段经历,他们会笑谈求诊无门,抢菜维生经过。然后,优雅地品上一口意式咖啡,或法国红酒,哪怕是一口豆浆。他们见多识广,谈天说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美食享受等无不囊括。如果没人询问,他们可能就不再记得,当时也曾高唱过《国际歌》。
末了,我想加上一句旁白:这就是综合素质在中国首屈一指的上海人。
2022年4月23日
寒山老藤 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