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学术不端要从通讯作者抓起

作者:yunmu  于 2019-11-24 00: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7评论

学术质量要从通讯作者抓起

或许科学家们都会同意在评价科学论文上, 原创第一,然后才是发表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或论文的引用次数等。 但是,无论是在顶级杂志还是普通期刊,原创到底比较稀有, 并且要证实或证伪耗时太长。以占美国资助和发表论文的总量都超过50%的生物医学与医学来看, 一个原创问世后, 大多需要经过20年左右来证实其是否真的能够增进人类的知识或福祉。

因此, 人们也用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评价科学家,例如总引用次数或文章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大约是该期刊一年论著或综述文章的平均引用数). 当然,这些量化指标也有缺点,其中之一是助长了某些科学家追求在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期刊发表文章或发表更多的文章, 两者也可以增加总引用次数。

这些做法也给一些企图使用学术不端来捞取好处有了可乘之机. 特别是比较基础的研究, 因为在没有进入临床研究之前, 如果重复不出, 人们往往也就对它置之不理而己, 不会加以深究.  因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结果,即使是能够重复并进入了临床试验,真正能够通过三期临床试验来就福人类的不到10%

但是, 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论文的重复性问题了,据某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Begley写给自然(Nature)期刊的一篇文章称,他们试图重复53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前(非人体的)癌症研究论文的结果,但是有47篇的不能被重复出来。其它研究也表示生物医学研究的结果大约有50%-75%不能重复。

这些不能重复的结果,除了少数被查实是学术不端,和少数是需要更加严格的实验条件外。大多数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的,人们猜测可能是条件,样本,甚至造假等原因,其实,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出版,节省其它科学家的时间和精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人认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新的期刊纷纷出笼,论文寄审也改为了电子草稿,直接上传到期刊的网站就可以了,发表论文变得容易了,20多年前医学论文的发表平均要21个月, 现在最快的一个月内就可以把论文从草稿变成正式的电子出版物. 因此, 他们提出限制发表的数量可能会提高论文的质量.

2017, Brian Martinson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文章,提出要限制科学家的论文发表的数量。他指出:“学术界出版发表的肮脏真相是:我们撰写和发表论文不过就是要在学术市场中获得信用而已。仅仅25年前,大腕学者已经哀叹学术出版业已成为学术晋升道路上所向披靡的学界货币。在某些情况下,在名牌期刊上发表论文真的能带来真金白银”。

但是, 一篇2016年的论文认为, 无论是那一个学科, 近百年来增加的只是科学家的人数和每篇论文的作者数, 平均每个科学家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并没有增加.  该研究是基于1900年到2013年的数据,  分析那些已经有了15年发表记录的科学家的论文出版情况.

如果从单个科学家的个人简历来看, 他们列出的论文数量比百年以前的科学家的增加了好几倍. 但是, 如果从第一作者的论文来统计,  这百余年平均每个科学家每年发表的论文大约都是0.7, 实际上并没有增加. 如果把单个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总数除以这些文章的共同作者的平均数予以统计, 结果也是差不多0.7. 这和美国1993年的数据差不多。

也就是说, 除了增加科学家的人数外, 这百余年增加的只是论文的平均合著的人数.  例如现在有些医学论文, 有时作者就高达几十个, 每个作者都可以说自己发表了该篇论文, 如果这篇论文被引用了N, 也计算为每个作者都被引用了N. 因此, 总体来说, 发表数量看来和学术质量没有多大关系。

本人认为, 明确定位通讯作者是一个预防学术不端的重要方面。把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分离似乎源于生物领域. 早期的分离很可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荣誉。20多年以前, 偏生物的期刊基本上已经是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完全分离的.  但是偏临床的期刊至少有一半还是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 尽管现在也越来越少了。

一般而言, 在生物学,通讯作者是实验室的老板,  第一作者是该工作的主要完成人博士生或博士后.  在临床医学,通讯作者起码是第一作者的上级或资深负责人,  而第一作者是主要实施该工作的医学科学家. 但是,除了稿件的沟通外, 很少有明文规定通讯作者的功能和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成功了, 通讯作者可以得到主要功劳。但是出事了, 也可把主要责任往第一作者身上推.  

从统计上来说,尽管大团队的平均产出不一定高,但是 ,  众人拾柴火焰高,  总引用会高, 有些创新的可能性会增加, 极高引用论文的可能性也增加.  大家都知道, 拿美国总的GDP和创新量和瑞士相比是可笑的. 然而,最为科学的科学界的比较往往是不考虑团队大小的。

因此, 某些PI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更多的钱,有钱就能够吸引更多聪明的大脑, 无论是从总的引用来评价, 还是从高引用论文的数量, 或发表在高影响期刊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人多了都会增加高产量的机率. 

但是,团队大了, 论文多了。作为老板通讯作者申请基金或管理方面要花更多的时间,恐怕已经不能花时间来阅读手下的每篇稿件了, 只不过仍然挂名通讯作者而己。此时, 某些不端或质量不佳的文章就容易出现了。

因此, 必须明确通讯作者的责任,以监督通讯作者约束自身及手下的行为. 同时, 也可以使用另一个量化的指标:  该通讯作者名下全部文章的平均他引量, 来评价该PI的业绩. 而这个指标应当比总引用量或极高引文量更为重要.  这样, PI或许不会过度地追求扩充团队了, 由此或许会改善论文质量和减少学术不端, 同时给予年青人更多的机会。.

 

主要参考数据

Begley CG, Ellis LM. Raise standards for pr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Nature. 2012;483 (7391):531–3.

Baker, M. 1,500 scientists lift the lid on reproducibility. Nature 2016: 533, 452–4  

Macleod, MR. et al. Biomedical research: increasing value, reducing waste. Lancet 2014383, 101–4.

Martinson BC. Give researchers a lifetime word limit. Nature 2017 (7676): 550, 303

Fanelli D, Larivière V. Researchers’ Individual Publication Rate Has Not Increased in a Century. PLoS ONE 2016: 11(3): e0149504.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4 回复 亦云 2019-11-24 04:56
关键在于高校研究所如何处理学术不端的,很多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对于论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严厉的制裁措施。PI自然对于每一篇投寄的文稿都很是严格审查。更别说论文造假了,一旦造假东窗事发,PI的学术生涯就该画句号了。
3 回复 yunmu 2019-11-24 07:16
亦云: 关键在于高校研究所如何处理学术不端的,很多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对于论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严厉的制裁措施。PI自然对于每一篇投寄的文稿都很是严格审查。更别说论
我想你是说“如果很多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对于论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严厉的制裁措施...”。 但是我觉得也太严厉了点。例如,如果发现自己无意犯了错而自动要求撤稿,还是值得鼓励的。
3 回复 古久先生 2019-11-24 09:40
出版社/出版商為了賺錢,尤其OA類期刊的出版商,也促進了這種現象。2013年就有報道: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3/oct/04/open-access-journals-fake-paper
3 回复 yunmu 2019-11-24 11:04
古久先生: 出版社/出版商為了賺錢,尤其OA類期刊的出版商,也促進了這種現象。2013年就有報道:
https://www.theguardian.com/higher-education-network/2013/oct/04/open-
谢谢信息!
3 回复 亦云 2019-11-24 20:09
yunmu: 我想你是说“如果很多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对于论文撤稿的PI都有非常严厉的制裁措施...”。 但是我觉得也太严厉了点。例如,如果发现自己无意犯了错而自动要求撤稿
学术是非常严谨的,稿件投递之前肯定经过仔细研究推敲检查的,有的还专门邮寄给自己的同行预审提修改意见的。
就像最近大陆南开大学校长的论文,简直让人无言。
撤稿的PI今后再申请项目时就是一个很大的不利竞争因素。
通信作者=项目的PI,必须对发表的论文负全责的,不管通信作者如何狡辩,撤稿或者作假论文的通信作者都会很难再拿到大项目的。
3 回复 yunmu 2019-11-25 01:22
亦云: 学术是非常严谨的,稿件投递之前肯定经过仔细研究推敲检查的,有的还专门邮寄给自己的同行预审提修改意见的。
就像最近大陆南开大学校长的论文,简直让人无言。
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被动撤回论文可能会受影响。但是按照我知道的信息, 目前由于诚实或第一作者的错误而主动撤回论文不会严重到影响科学家的声誉和获得未来资助的资格.  例如, 2009 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Jack Szostak主动撤回一论文https://chuansongme.com/n/2093123544533。 2015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Donald Green主动撤回一论文并痛批第一作者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15/may/20/same-sex-marriage-attitudes-study-retracted-fake-data
4 回复 yunmu 2019-11-25 01:27
还有一个华人博士后第一作者的文章,老板把事情全算到他的头上撤回论文后也无事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unmu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药神菜马齿苋 [2020/08]
  2. 饥不择食 鹿和菜果 [2020/09]
  3. 多强和多久的活动才能抵消一天静坐对身体的害处 [2019/04]
  4. 说亚洲人阴茎小是没有事实的偏见 [2021/10]
  5.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定为糖尿病但美国医师学会的控糖目标是7-8% [2019/03]
  6. 日本人比美国人身体活动少吗? [2019/08]
  7. 美国房子和房产税 [2021/06]
  8. 成年移民能把英语学到母语水平吗? [2020/09]
  9.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2019/07]
  10.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概况和中国的比较类似 [2020/03]
  11. 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吗 [2019/04]
  12. 为什么亚裔大学毕业生的优秀率低于白人毕业生 [2019/04]
  13. 德州兴起和加州减速 [2021/04]
  14. 多数营养补充剂和延年益寿无关 [2019/07]
  15. 遗传风险不会影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9/08]
  16. 新冠新热点巴西青壮年死亡比例高 [2020/05]
  17. 东亚人是否对新冠病毒较为易感? [2020/02]
  18. 1918西班牙大流感及它与新冠肺炎的异同 [2020/03]
  19. 在去年12 月或9月样本中检出新冠抗体的意义 [2020/12]
  20. 拉丁裔的新冠表现和健康饽论 [2020/06]
  21. 浅谈基础疾病和新冠病情 肥胖可能不增加病亡风险 [2020/04]
  22. 如果死的是华人会是什么结局? [2020/06]
  23. 2020年美国10大死因及它们的一些关系 [2022/02]
  24. 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是华人? [2020/09]
  25. 这次大选民调比2016年的失准 [2020/11]
  26. 神经病和里根总统遇刺 [2020/09]
  27. 我们应该怒向歧视而不是躲避歧视 [2020/05]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14:2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