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药神菜马齿苋 [2020/08]
- 饥不择食 鹿和菜果 [2020/09]
- 说亚洲人阴茎小是没有事实的偏见 [2021/10]
- 多强和多久的活动才能抵消一天静坐对身体的害处 [2019/04]
-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定为糖尿病但美国医师学会的控糖目标是7-8% [2019/03]
- 成年移民能把英语学到母语水平吗? [2020/09]
- 日本人比美国人身体活动少吗? [2019/08]
- 美国房子和房产税 [2021/06]
-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2019/07]
-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概况和中国的比较类似 [2020/03]
- 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吗 [2019/04]
- 为什么亚裔大学毕业生的优秀率低于白人毕业生 [2019/04]
- 德州兴起和加州减速 [2021/04]
- 多数营养补充剂和延年益寿无关 [2019/07]
- 遗传风险不会影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9/08]
- 新冠新热点巴西青壮年死亡比例高 [2020/05]
- 东亚人是否对新冠病毒较为易感? [2020/02]
- 1918西班牙大流感及它与新冠肺炎的异同 [2020/03]
- 在去年12 月或9月样本中检出新冠抗体的意义 [2020/12]
- 拉丁裔的新冠表现和健康饽论 [2020/06]
- 如果死的是华人会是什么结局? [2020/06]
- 浅谈基础疾病和新冠病情 肥胖可能不增加病亡风险 [2020/04]
- 2020年美国10大死因及它们的一些关系 [2022/02]
- 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是华人? [2020/09]
- 这次大选民调比2016年的失准 [2020/11]
- 神经病和里根总统遇刺 [2020/09]
- 我们应该怒向歧视而不是躲避歧视 [2020/05]
是谁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每年金秋十月,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三个原始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就要陆续开奖了。该奖的宗旨是奖励那些在该方面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一些有首创成果的科学家关注着今年诺贝尔奖能否花落在自己的后院。
20多年前,我在学术界开会, 听到一个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侃大山。他告诉我,如果一个学者说他发现发明了什么,这个人是有点料的;如果一个人老是显摆他在Nature, Science, NEJM, Lancet, JAMA等顶刊 发表文章, 那TA可能首创不足;如果一个人老把他的导师挂在嘴上,说明TA的成果还没有超过导师。虽然他的说法有点极端,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最近,加州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John Ioannidis(艾安尼迪斯)教授的团队对1995年至2017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一些科学活动进行了量化分析,从而证实了一些老生常谈.
首先,该研究显示无论发现发明是在何处发表的, 每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一篇关键的首创文章。而在这个首创发表之后,会有多篇该主题的科学论文相继发表。有趣的是,获得最多引用的论文并非获奖的首创文章,而是尔后其它科学家发表的更为精确完整的高大上论文。唯一例外的是2004年有关发现石墨烯的论文.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是石墨烯的首创论文的作者之一。他说,他很高兴他们的文章是个例外. 但他把首创并非最高引的现象解释为:突破性结果往往比较粗燥,而后续论文更为完美,易于阅读理解,从为引人注目, 从而被人引用。
近30年来,人们喜欢使用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评价科学家,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发表文章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它大约相当于该期刊一年论著或综述文章的平均引用数)。例如,上述名刊Science, Nature, JAMA, Lancet, NEJM的影响因子分别是从40到70, 比一般期刊的2到3高很多。
每本杂志大部分被引量都是有少数论文带来的.有人做过研究, 期刊的影响因子大约是平均每篇文章年中位引用量的5倍. 例如SCIENCE的影响因子是40次, 那么它的文章的年中位引用量是8次。统计发现,从1900~2005年被引用的3800万篇论文中,仅有0.5%的论文被引200次以上,有一半的论文根本没有被引用过。因此,有人认为可以使用高引论文来判断研究人员的水平高低。
但是,从该研究中鲜有诺贝尔级首创为引文冠军来看,无论是高引论文还是高影响因子,只能评价该论文或该杂志的影响力,但是不能评价该论文的原创性。尽管基于引用对于学术影响力的评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对评论首创没有太大的帮助.
例如,医学的引用着重的是论文的质量和全面性而不是首创。因为首创往往不是尽善尽美的,在选择引用上容易被忽略。医学上最权威的医学信息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结果,或国家队公布的统计数字, 或各个医学专业协会书写的最新临床指南。这些很有可能是证明或总结过去的发现, 而不是新的发现。
至于H因子和总引用量,更和团队的大小关系很大。团队越大,PI的工作年限越长;PI的H因子和总引用量会越多(平均而言,对一篇文章的引用会持续10年). 这种计算不利于科学家向其它领域流动。统计表明, 绝大多数诺贝尔科学奖的发现发明是在45岁以前做出的,但是仅仅有三人能够梅开二度。说不定流动到其它领域后,有些科学家更能发挥他们的才能。
其次,该研究发现某些学科更容易获取诺贝尔奖。在114个科学领域中,诺贝尔诺贝尔委员会似乎对粒子物理, 原子物理, 分子化学, 细胞生物学, 和神经科学情有独钟,把这23年中52.4%的物理,化学, 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给了这五个领域。
但是,在这段时光里,114个科学领域中的78个和诺贝尔奖无缘,或许不是因为这79个领域没有首创成果,而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不够幸运。其实, 有首创成果的人不少, 但是要被诺贝尔委员会认为重要到入选不易.
该研究担心这种“荣誉不平等”可能导致研究资助向易得诺贝尔奖的领域倾斜,这会让经费集中在狭窄的领域,并影响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期刊偏向选择出版那几个领域的内容,从而带来基金分布的不公平。
第三, 长寿学者机率更大。虽然该论文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已经有研究人员发表过该方面的论文.尽管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首创文章基本是在45岁以前发表的,但是获奖时大多数是老年人了,最年长的为去年化学奖的97岁的John B. Goodenough。
之所以从首创到获奖有那样漫长的间隔,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重要的发现需要时间去证实,另一方面是要等来委员会的青睐。而诺贝尔奖不授予在评选前已经过世的人。
例如,1934年, 科学家Hans Andersag(安德萨格)在德国实验室合成出氯喹, 该药有着强大抗疟作用, 它和它的改良版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于治疗和预防疟疾至今。不过他在53岁就过世了. 如果他长寿些的话,说不定那天就得诺贝尔奖了。
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于1970s成功地提取青蒿素,该药在1980s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但帮助人类克服疟原虫对氯喹产生的抗药性,而且有较强的抗疟效果。到了2015年,75岁高龄的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主要参考资料
· Ioannidis JPA,et al. Work honored by Nobel prizes clusters heavily in a few scientific fields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