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药神菜马齿苋 [2020/08]
- 饥不择食 鹿和菜果 [2020/09]
- 多强和多久的活动才能抵消一天静坐对身体的害处 [2019/04]
- 说亚洲人阴茎小是没有事实的偏见 [2021/10]
-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定为糖尿病但美国医师学会的控糖目标是7-8% [2019/03]
- 日本人比美国人身体活动少吗? [2019/08]
- 美国房子和房产税 [2021/06]
- 成年移民能把英语学到母语水平吗? [2020/09]
-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2019/07]
-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概况和中国的比较类似 [2020/03]
- 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吗 [2019/04]
- 为什么亚裔大学毕业生的优秀率低于白人毕业生 [2019/04]
- 德州兴起和加州减速 [2021/04]
- 多数营养补充剂和延年益寿无关 [2019/07]
- 遗传风险不会影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9/08]
- 新冠新热点巴西青壮年死亡比例高 [2020/05]
- 东亚人是否对新冠病毒较为易感? [2020/02]
- 1918西班牙大流感及它与新冠肺炎的异同 [2020/03]
- 在去年12 月或9月样本中检出新冠抗体的意义 [2020/12]
- 拉丁裔的新冠表现和健康饽论 [2020/06]
- 浅谈基础疾病和新冠病情 肥胖可能不增加病亡风险 [2020/04]
- 如果死的是华人会是什么结局? [2020/06]
- 2020年美国10大死因及它们的一些关系 [2022/02]
- 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是华人? [2020/09]
- 这次大选民调比2016年的失准 [2020/11]
- 神经病和里根总统遇刺 [2020/09]
- 我们应该怒向歧视而不是躲避歧视 [2020/05]
最近有朋友问, 发表400篇文章被引用万次以上是大科学家吧? 回答这个问题有点难,本来引用次数只是科学家发表的文章被其它文章引用的次数, 现在媒体里也经常用此作为大科学家的标签。
2012年,有人作过研究, 平均每篇文章的引用量大约8次。 还有人研究过 “如果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达到或超过10次时,该论文在全球论文堆中的引用次数排名是前24%;如果获得了100次引用时,该论文排名是前2%”。不过,平均引用也会随着时间有所通货膨胀。
尽管各个学科平均每篇论文的引用量不同, 但是平均被引量一般都在6-12之间。 有人统计过,从1900到2005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仅有0.5%的论文被引200次以上。绝大多数文章发表10年后就鲜有人问津了。但是, 平均而言, 前10(1+n) 年的文章要比前10(2+n) 年的文章引用多。
那么总被引用万次以上该算是大科学家吧? 或许是, 或许不是。一般而言, 文章里一头一尾的作者最重要,第一作者是该工作的主要完成人,通讯作者往往是PI或研究领导 (医学期刊有所不同,大约有50%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但是, 中间的共同作者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那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的文章被引用了一万次以上算是大科学家吧? 或许是, 或许不是。还要看该科学家在该领域工作多长, 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单就引用来说, 在该领域只工作10年但获得1万次引用, 比在该领域工作30年但获得同样的引用的数量强。只发表10篇文章但获得万次引用的比发表1000篇文章也获得万次引用的质量高。
还要看是综述性论文还是研究论文。综述性论文是归纳整理过去一段时间学者们在某一专题发表的研究论文,并对此综合概括的文章。因为引用综述等于间接引用了该综述中所包括的研究论文, 所以许多作者为了省事, 只引综述而不引原著,因此综述的引用次数常常比较高, 但是研究发现还是原著作者的。
引用量不能用于评价该论文的原创性。以本人发表的论文为例, 1999年, 我们团队在JAMA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肥胖和其它因素和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该论文已经被引用了1,400多次。2000年, 我们在Circulation 期刊上首次报道了低血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该论文的引用量只有160多次。但是明显后者比前者的科学含量大。
实际上, 引用量可以作为判断合格科学家的一个标准, 但不能作为判断大科学家的标准。引用量超过万次的肯定的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 但是不是大科学家还要看TA的发明发现。最近有人研究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获奖论文, 他们发现获奖的是该发现或发明的首创论文, 但基本上不是有关该方面被引用最多的论文。这是因为突破性结果往往比较粗燥,而后续的论文做得更为完美因此也获得更多的引用.
本人认为,大科学家们的标记是他们有重大发现或发明, 而不是他们的论文被引用了多少次。例如牛顿发现力学三大定律, 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等。还有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为发明PCR (聚合酶链反应) 而获诺贝尔奖, 苏格兰医师罗纳德·罗斯由于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病媒而获诺贝尔奖等。
不过, 近30年来, 人们喜欢使用引用等量化手段来评价科学家,有人分析了某研究型大学那些获得Tenure的教授和未得Tenure的教授的区别, 他们发现两组间最大的区别是文章引用次数。 他们根据Google Scholar的引用次数分析了教授们开头发表的被引用最多的五篇论文, 平均而言, 每个成功教授这五篇文章的总引用次数是1000多次,但不成功教授的引用仅仅接近60次。然而,现在有呼声要降低对引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