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摇号决定科研基金?

作者:yunmu  于 2021-6-30 06:2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散记|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 科研经费对大多数研究是极为重要的现在科学家申请经费的内卷越来越严重,教授学者要花很多的精力时间准备冗长的基金申请书, 而有些基金拒绝超过90%的申请书.  但是,  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SNSF)上月决定采用随机摇号来决定评分接近申请书中的被资助方.

目前的学术研究, 有些使人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 看的是发表在高影响期刊的论文数量,  高引用论文的数量,或是总的引用量.  最近甚至有个西方大学使用文章的引用量作为叫小部分教授走人的标准之一.

尽管大家都知道原创第一, 但是, 从占世界一半论文总量的生物和医学领域来看,  原创 大多需要20年左右来证实其是否能够增进人类的知识或福祉。似乎等不及那么久, 因此只好重量化而不重原创.

其实, 某些研究负责人(PI)的主要工作就是找钱,有钱就能够吸引更多聪明的大脑。无论是从总的引用量, 还是从高引用论文的数量, 或发表在高影响期刊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人多力量大。 人多了都会增加高产的几率。即使是对于比较稀有的原创, 团队大了和投入的工作量大了,碰到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美国卫生研究院(NIH)负责美国政府向民间发放的大约50%的研究资金。美国生物和医学领域的教授(或等同), 包括刚入门的助理教授, 一般都会申请NIHR01经费。但是, 竞争因为内卷变得越来越激烈。平均而言, 教授们需要写5-6份繁杂的申请书才能在其中一份中获得资助。

例如, 不少文章把获得第一笔 R01 资助作为科学家研究生涯的成功标志.  https://www.aamc.org/news-insights/nih-research-community-target-next-generation-scientists 不过,根据 NIH 的数据,美国Ph.D科学家获得第一笔 R01 资助的平均年龄已从 1980 年的 36 岁增加到 2016 年的 43 ( MD科学家从38岁增加到 45 )

然而,有学者统计过,科学家的创造力峰值年龄在38岁左右, 超过95%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原创工作都是在45岁以前完成的。本来基金主要是用于追求原创的, 大半科学家却在过了原创高峰年龄才能申请到, 把它异化为成功标志, 这似乎有些可笑。

由于竞争激烈,科学界的错误结果,学术不端和造假事件正在增加。过半生物医学的发现不可重复。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出版,节省其它科学家评审和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总结出四姨太效应,巩俐扮演的四姨太为了争宠,假装怀孕. 四姨太算计怀孕的信息令老爷高兴和关注, 就会经常到她这儿同房,日子久了肯定能够真的怀上。

一个人或一个科学团队,只要在高影响的期刊上多发文章,获得信任,就可以得到经费。有了大量资金的支持,这个学者不能不高产。TA可以多招博士后,或把最优秀的年青人高薪挖过来,使团队的产能提高几个数量级。这时候,就可以用通讯作者选择真正的原创结果在高影响期刊上发表了。这就是“四姨太效应”。

其实,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做法并非原创。 此前,在科研资金的发放中采用随机摇号措施的,已有美国纽约基础问题研究院和新西兰卫生研究委员会探索者资助计划。 2018年开始,瑞士在博士后流动基金中就试验过随机摇号的政策, 并取得了比同行评议节省时间但效果不错的积极成绩。

赞同随机摇号的科研人员宣称,现在科学家的时间被冗长详细的基金申请书大量占用了,这些时间本应用于做实际科研工作的,或用于阅读充电的,或用于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

有科学家认为,随机摇号方案可消除同行评议过程中的偏见,例如种族偏见,裙带关系,兄弟义气,资历偏见,以及利害关系等等。在决胜阶段随机摇号可回避这些偏见,甚至可以减少学术不端。

甚至有人认为,科研基金最合适的分配方式是按人分配。科学发现是不可预测的,有大约30%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发明发现并没有得到任何直接的基金资助。随机可以使科学家安心追求自己的兴趣,十年磨一剑,尽管发表的文章可能没有现在被基金追着跑多,但是可能原创的成份更高。

然而,也有许多科学家仍然认为,同行评议可对科学问题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该科学问题所使用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从而可选出有潜在影响的科研项目进行资助,毕竟现在是粥少僧多。尽管这个程序也会漏掉少数有潜力的新星。

看来, 科学界也会像整个人类社会一样, 左一下右一下往前发展。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yunmu最受欢迎的博文
  1. 妙药神菜马齿苋 [2020/08]
  2. 饥不择食 鹿和菜果 [2020/09]
  3. 多强和多久的活动才能抵消一天静坐对身体的害处 [2019/04]
  4. 说亚洲人阴茎小是没有事实的偏见 [2021/10]
  5.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定为糖尿病但美国医师学会的控糖目标是7-8% [2019/03]
  6. 日本人比美国人身体活动少吗? [2019/08]
  7. 美国房子和房产税 [2021/06]
  8. 成年移民能把英语学到母语水平吗? [2020/09]
  9.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2019/07]
  10.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概况和中国的比较类似 [2020/03]
  11. 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吗 [2019/04]
  12. 为什么亚裔大学毕业生的优秀率低于白人毕业生 [2019/04]
  13. 德州兴起和加州减速 [2021/04]
  14. 多数营养补充剂和延年益寿无关 [2019/07]
  15. 遗传风险不会影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9/08]
  16. 新冠新热点巴西青壮年死亡比例高 [2020/05]
  17. 东亚人是否对新冠病毒较为易感? [2020/02]
  18. 1918西班牙大流感及它与新冠肺炎的异同 [2020/03]
  19. 在去年12 月或9月样本中检出新冠抗体的意义 [2020/12]
  20. 拉丁裔的新冠表现和健康饽论 [2020/06]
  21. 浅谈基础疾病和新冠病情 肥胖可能不增加病亡风险 [2020/04]
  22. 如果死的是华人会是什么结局? [2020/06]
  23. 2020年美国10大死因及它们的一些关系 [2022/02]
  24. 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是华人? [2020/09]
  25. 这次大选民调比2016年的失准 [2020/11]
  26. 神经病和里根总统遇刺 [2020/09]
  27. 我们应该怒向歧视而不是躲避歧视 [2020/05]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6 16: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