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气不足,人就会未老先衰,教你一招(转载) [2010/04]
- 啤酒瓶子建的寺庙(来自网络) [2010/09]
- 宽容是一种修养(转载) [2010/06]
- google 的其他功能 [2010/02]
- 胆商决定一切--为什么优秀的人很少成老板?(转载) [2010/04]
- Harvard的幸福課 [2010/03]
- 人生三態 (图片来自网络) [2010/07]
- 蟹爪兰的修剪和施肥 [2010/03]
- 素食菜谱 -- 凤梨桃仁 [2010/02]
- 五红茶 [2010/03]
- 素食菜谱 -- 四宝如意汤 [2010/03]
- 素食菜谱 -- 香芋排骨煲 [2010/03]
- 你为什么是穷人--披着狼皮的羊(转载) [2010/04]
- 生命的感动(转载) [2010/05]
- 请记住这十个字 (转载) [2010/06]
- 一个发人深省的婚姻故事 [zt] [2010/03]
- 最简单最实用:简单解除网页禁止使用右键菜单功能 (转载) [2010/04]
- 三手烟 [2010/02]
- 2010 年,度假去哪里? [2010/02]
- 晚上五个“不” [2010/02]
- 素食菜谱 -- 野山椒蒸冬瓜 [2010/03]
- 素食菜谱 -- 玉米生菜粥 [2010/03]
- 清晨四个好习惯 [2010/02]
- 下次吧 ( 转载 ) [2010/04]
- 抗癌名医吴永志的10大健康观 zt [2010/02]
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
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
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也。
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也!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静。若静先后,即是迷人。
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不落功用。元自无为,更无特地时节。【见色闻声时但伊么,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
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谓之慧。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也,【对治门中不可无也。若掉举炽盛,则先以定门,称理摄散,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照鉴无惑,契乎本知。
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人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问:据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
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元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
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
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若有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
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丧德。
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
若一时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同,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两种耶?
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答:所释皎然,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
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
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
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
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托宿而已。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
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无病不求药。
虽先顿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被他昏乱使杀,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随相门定慧,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即其宜矣。
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于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烦恼,不离自性,定慧等持,【成就无上菩提,与前机胜,更无差别。】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
若知如是,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
答:若设法义,入理千门,莫非定慧。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前所谓空寂灵知是也。定是体,慧是用也。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定则慧,故寂而常知;慧则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
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
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后以惺惺,治于昏住。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是为渐门劣机所行也。
虽云惺寂等持,未免取静为行,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也!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于静。若静先后,即是迷人。
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不落功用。元自无为,更无特地时节。【见色闻声时但伊么,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送尿时但伊么,对人接话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
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无明之力大,般若之力小。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谓之慧。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也,【对治门中不可无也。若掉举炽盛,则先以定门,称理摄散,心不随缘,契乎本寂;若昏沉尤多,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照鉴无惑,契乎本知。
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动静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人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问:据汝所判,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一自性定慧,二随相定慧。
自性门,则曰任运寂知,元自无为,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判云,此是顿门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
随相门,则曰称理摄散,择法观空,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判云,此是渐门劣机所行也。
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若有一人所行也,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
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更无对治之功,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如将皓玉,雕文丧德。
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然后趣于自性门,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岂云顿门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
若一时无前后,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如何一时并行也?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二门之机,顿渐不同,优劣皎然。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两种耶?
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答:所释皎然,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劳致诘。
若就两门,各判所行,则修自性定慧者,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
修随相门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
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
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非全取渐机所行也。【取其方便,托宿而已。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亦有机劣者,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
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于善离善,于恶离恶,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天真无作,动静常禅,成就自然之理,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无病不求药。
虽先顿悟,烦恼浓厚,习气坚重,对境而念念生情,遇缘而心心作对,被他昏乱使杀,昧却寂知常然者,即借随相门定慧,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即其宜矣。
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着着生疑,未能无碍,如有一物,碍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现在前。日久月深,对治功熟,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虽复轻安,疑根未断,如石压草,犹于生于死界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念念无疑,不落污染,日久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运寂知,】念念攀缘一切境,心心永断诸烦恼,不离自性,定慧等持,【成就无上菩提,与前机胜,更无差别。】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
若知如是,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