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休斯敦 - 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 (节选十二 弟弟的音乐故事(一))

作者:春苗  于 2010-4-15 23:3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原创文学|已有23评论

关键词:

最近村子里许多人都参与了对63先生文章的讨论。于是便想到选登两篇小文来和63先生。
 
我喜欢听弟弟讲音乐

    我最喜欢听弟弟讲音乐。我发现我遇到过的好老师,他们好的原因是既有丰富的学识与阅历,又有高超的表达技能,常让你不知不觉地被“授课”。我听弟弟讲音乐,就好像是在听一位好老师上课,感到莫大的享受。他可以将一个看似简单人人爱唱的歌曲一段一段地分析给你听,让你觉得一个人们喜爱的歌曲背后原来蕴含着许多音乐的知识和道理;他也可以用一些非常通俗的例子给你解释深奥的作曲技法和理论,让你觉得音乐的创新竟然来源于普通生活的抽象。一个奇妙的现象是有的时候我甚至会联想翩翩跟我那计算机本行挂上钩,感到个中竟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一次特别有意思,我和先生在弟弟的音乐工作室听他播放存放在计算机里的音乐。声音一出来,我们就好像被包在一个周围充满浑厚音乐气分子的高级音乐厅里,这种效果跟在我们家听到的完全两码事。弟弟解释说:就是因为音响。音响的质量、喇叭之间放置的位置以及根据音乐本身的需要所进行的调节都有讲究。他说他是搞音乐的,可以容忍画面的模糊,但是却一点儿容不得音响效果的失真。所以,弟弟音乐室里的音响都是从位于休斯敦高档商品区的威斯坦马大街上的音乐专卖店里购置的。那个地方弟弟带我去过一次,那儿的销售员都是音乐专业毕业并受过专门训练的音乐通。那次我和我的先生从弟弟家出来,恨不得马上就光顾音乐专卖店,将家中的音响都统统换代,否则觉得特对不起自己的两只耳朵和糟蹋了音乐创作和制作者们的才华。

    弟弟和音乐、音乐和弟弟,在我的心里,我会不自不觉就将他们拴在一起。所以,我头脑中关于弟弟的故事几乎都是他和音乐的故事。

“克里歇”

    “克里歇”是只有弟弟和我才明白的特殊形容词。
    事情发生在弟弟来美国以后上的第一堂作曲课上。

    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究生的作曲课是学生与导师面对面的小课,每周一次。弟弟选择的纳尔逊教授是以研究现代作曲理论闻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这天,弟弟带着一种既紧张兴奋、又外加一点儿自信的心情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上课。这是他在美国创作的第一首乐曲,作品的创作灵感是在离开上海飞往美国休斯敦的旅程中爆发出来的。为了打响第一炮,他熬了好几个夜。

    无疑,弟弟期望老师的赞许,因为弟弟在中国的学生时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当然,弟弟更好奇的是,他想看看美国的教授在他自己认为相当完美的乐曲上还能修改什么。

    但奇怪的是,当弟弟回到家里,我没有看到一张兴奋或者是对老师钦佩的脸。他的神情中挂着一丝惆怅。

    “姐,你知道‘克里歇’是什么意思吗?”弟弟问。“老师重复了几遍,可我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我们这些留学生,尽管在中国学英文考托福,但到了美国却听不懂老师的课。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回家看书呗!可是弟弟上的是作曲小课,那就有点儿紧张了。老师的指点是针对他的作品来的,如果没抓住,如何改进呢?

    于是,我们俩抱着字典,试图就这个“克里歇”找出它的英文含义。我们从“
C”开头的字查到“K”,又从“K”查回去。最后终于在一本大字典里找到了这个词:“cliché”。不是什么音乐术语,是个法国外来语,最后那个字母上面还有一小撇呢!就是“陈词滥调”的意思。
    弟弟一见是这个意思,着急了。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于是回忆起那堂小课的情景。

    弟弟说老师看完他的作品开始好像挺赞赏的。“你看起来对‘古典乐派’和‘浪漫派’音乐很精通噢!”十八世纪维也纳时期的音乐在音乐史上称为‘古典乐派’,到了十九世纪就是‘浪漫派’音乐。世界上很多闻名遐迩的大音乐家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因为以为老师在表扬,弟弟心里一高兴,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很多,对老师接着的问题便没有了顾虑。
    “你知道莫扎特是哪一年死的吗?”
    “一七九一年。”

    “那么柴可夫斯基呢?”

    “一八九三年。”

    “一个是一七九一年、一个是一八九三年。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人物喽?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伟大吗?”

    “莫扎特打破了十七世纪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那一套程式,柴可夫斯基又突破了十八世纪古典乐派的那一套。”弟弟答完又特地补充一句:“无论是在配器、和声应用、还是在作曲风格上。”

    “这就对了!”老师肯定地说,然后平和地反问道:“可是你呢?”

    这样一个问题,弟弟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看来老师前面的“表扬”和一连串的问话都是针对他的作品来的。“不要老是去挖坟墓!你要多听现代作曲家的东西!”老师在纸上列了几个名字,然后将眼光再次回到乐谱上喃喃道:“克里歇!克里歇!你这里都是克里歇!”

    一个音符也没有改!一堂作曲课就这么结束了。

找寻创新的内涵

    “陈词滥调!”这个结果不仅是弟弟、连我都十分惊骇!在中国时,弟弟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年青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会员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投稿,都挑像《歌曲》这样的权威音乐杂志。陈洪先生批阅弟弟新作的时候会兴奋地说他发现自己已经老了。还有,中国广陵(扬州)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晚年时要收一位扬州弟子,市文化局物色了很多人选,他却选中了丝毫不懂古琴的弟弟。弟弟后来在全国古琴打谱会上大胆地提出将现代记谱技术用于古琴打谱的见解,子谦先生非常赞赏。
    所以,弟弟喜欢创新,我也一直认为弟弟的性格就是那种创新型的。

    可是现在,他所用的技法在导师的眼里却成了“克里歇”。所以,弟弟得弄明白,什么才不算“克里歇”?

    我心疼地看着弟弟每天带着两只面包一瓶水,扎进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和视听室里不出来。有一次我去视听室找他,那儿的管理员马上就将我带到弟弟的面前。他们都知道这位东方来的小伙子。弟弟告诉我每次关门时他们都会很和蔼地打招呼“明天见。”可是,我却有时候会问自己,弟弟到美国来吃那么大的苦,到底值不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看到弟弟脸上的迷茫在消失。“大开眼界!
Exciting(令人兴奋)!成千上万的音响资料任你挑。凡是你想得到的好像都为你准备好了,而且每天都有最新资料上架。”我的心里轻松了很多。弟弟原来发现了一座音乐大宝藏!他告诉我他要抓紧时间!说自己在中国的时候太闭塞。西方的音乐世界发生了创世纪的变化,很奇妙很奇妙,可是出国前竟然一点儿都不知道!
    我从弟弟上作曲课回来的神情和滔滔不绝的谈论中发现,他找到了告别“克里歇”的门道。我们这些人,在中国的时候都是老师心目中的乖学生。有一天,弟弟上课回来说他发现纳尔逊教授不喜欢乖学生!“每当我对纳尔逊教授的观点表示赞同的时候,他非但不高兴还会问:‘为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好?’‘为什么不向我挑战?’”弟弟还发现,如果他的作品很“怪”(现在看来应该说有新的创意),纳尔逊教授总是叫好。

    这就是创新,创新的意识,非常可贵的西方文化。中国人研究历史,强调继承;可是西方人研究过去,是为了学习他们的前辈当年如何向前辈的前辈挑战!我在美国生活的这么多年里,越来越觉得这个国家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迅速,跟这个文化有着极大的渊源。

===================================================================

谢谢村友们对《你好,休斯敦》的关爱。很愿意与大家 共享书中的所有文字(和照片),可惜因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约,只能选登一小部分。如果朋友喜欢阅读全书,敬请去国内新华书店或者当当、卓越、台湾大商通 等网上书店购买。网上购买时用“你好,休斯敦”搜索。

我捐了一些书给专家协会高中生奖学金,这些书在休斯敦长城书店、明桥书屋以及休斯敦华中大校友会前会长蔡依道博士的网上一品店义务出售:http://www.ynpstore.com/books/nhouston/,欢迎居住在美国的朋友通过这个网点采购。  

-- 春苗敬告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0 回复 yulinw 2010-4-15 23:40
旁证63的文~~~
0 回复 牡丹石头 2010-4-15 23:43
特别欣赏短文最后一段的小结, 精辟!
0 回复 春苗 2010-4-15 23:46
yulinw:旁证63的文~~~
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好!许多中国人开始很难适应。
0 回复 yulinw 2010-4-15 23:48
春苗: 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好!许多中国人开始很难适应。
国内误人子弟的老师忒多,还不自知~~
0 回复 德州龙 2010-4-16 00:26
呵呵,要创新可不容易
0 回复 玮哥 2010-4-16 00:26
中西文化差异大,出来转转有好处
0 回复 春苗 2010-4-16 01:29
yulinw: 国内误人子弟的老师忒多,还不自知~~
没有办法。他们也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有些老师也强调创新,可是他们对创新的的内涵还理解不够。我也是到美国来才意识到的。
1 回复 春苗 2010-4-16 01:30
德州龙: 呵呵,要创新可不容易
当然不容易。但是如果从小就鼓励创新,那么创出来的新就会多很多。
0 回复 春苗 2010-4-16 01:31
玮哥: 中西文化差异大,出来转转有好处
深有体会。
0 回复 xqw63 2010-4-16 02:40
‘为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好?’‘为什么不向我挑战?”
这就是中西方老师不同之处,老师不喜欢小绵羊
0 回复 yulinw 2010-4-16 11:30
春苗: 没有办法。他们也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有些老师也强调创新,可是他们对创新的的内涵还理解不够。我也是到美国来才意识到的。
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些啊
1 回复 春苗 2010-4-17 08:18
yulinw: 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些啊
不要强求,就像我们不希望别人强求自己一样。
0 回复 春苗 2010-4-17 08:20
xqw63: ‘为什么我说什么你都说好?’‘为什么不向我挑战?”
这就是中西方老师不同之处,老师不喜欢小绵羊
中国的老师如果不喜欢小绵羊,那就非常了不起!这种差异不是一天能扭转,是文化所至。
0 回复 xqw63 2010-4-17 09:48
春苗: 中国的老师如果不喜欢小绵羊,那就非常了不起!这种差异不是一天能扭转,是文化所至。
确实如此
0 回复 任飞飞 2010-4-18 01:43
很仔细地欣赏完这篇
~~感受与自己在国外的求学经历一样,尽管专业不同~~
我也曾遇到“毫不客气”,却“一语中的”的好老师
我也很喜欢音乐,喜欢着玩的
0 回复 任飞飞 2010-4-18 01:48
xqw63: 确实如此
看来无论文理,音乐,他们的教授方法都是一致的,“要创新”!
1 回复 春苗 2010-4-18 01:54
任飞飞: 很仔细地欣赏完这篇
~~感受与自己在国外的求学经历一样,尽管专业不同~~
我也曾遇到“毫不客气”,却“一语中的”的好老师
我也很喜欢音乐,喜欢着
谢谢!你喜欢音乐,那我的这篇文章之二就至少会有一个人enjoy。我正在想这篇文章的后面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与音乐的新技法有关,有些专业词。不过弟弟的解释还不错。
0 回复 任飞飞 2010-4-18 01:57
春苗: 谢谢!你喜欢音乐,那我的这篇文章之二就至少会有一个人enjoy。我正在想这篇文章的后面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与音乐的新技法有关,有些专业词。不过弟弟的解释
我是喜欢而已,欣赏别人的成品,与你弟弟那种高水平的相比可是差远啦。
1 回复 任飞飞 2010-4-18 02:00
春苗: 谢谢!你喜欢音乐,那我的这篇文章之二就至少会有一个人enjoy。我正在想这篇文章的后面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因为与音乐的新技法有关,有些专业词。不过弟弟的解释
您的文字很清晰,尽管在描叙比较复杂的东西也能让人看个大致明白
0 回复 春苗 2010-4-18 02:02
任飞飞: 您的文字很清晰,尽管在描叙比较复杂的东西也能让人看个大致明白
谢谢你的肯定。好的,我就准备登了。
12下一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03: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