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文迪同志是只好猫 [2011/07]
- 美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废品的教育(上) [2010/04]
- 世界会掀起一个讨中国女人做老婆的新高潮 [2011/07]
- 女人太自强,男人偷着乐 [2010/05]
- 美中教育随想(2) ---- 走近美国天才(Case Study) [2010/05]
- 想起了那些红歌(1) [2011/05]
- 李玉和,你在哪里? 中国高铁需要你。 [2011/07]
- 美国这个发克系统 [2011/08]
- 日本男人,你是抗议还是不抗议(儿童不宜) [2010/06]
- 星条旗下,我们都是华人 [2010/04]
- 故乡的油条 [2010/07]
- 63光屁股,责任在领导 [2010/06]
- 郎里个郎,郎什么郎,都别郎了 [2011/01]
- 有谁见过一个雷把美国交通信号灯劈成绿色的? [2011/07]
- 那年在北京,差点和人打架 [2010/12]
- 续侃北京--最热情和最辛苦的北京人 [2010/12]
- 从美女晕倒说开去(1) [2010/11]
咱承认咱这个题目是在哗众取宠,这不当下都流行这一口么。真实的题目应该叫“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培养精品的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废品的教育”。这是套用63*兄的格式。咱是凑热闹,不是论文,最多只能算随想。既然是随想,就是随便想想。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这么想。所以特此声明,本文不代表本人明天的观点,如有误导,概不负责。
这个(上)只谈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如果读者家里有1到8年级的孩子,看看你们家孩子的教科书和作业,是不难得出结论的。美国大多数(注意我说大多数,不是全部)中小学的教育都是放羊式教育。习题都是例题的翻版,不带拐弯的。老师教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不给孩子压力为主。拿我们家女儿来说,她倒是没什么压力,所以就以看电视为主了。除了看电视,没发现她有什么其它兴趣。所以也没法鼓励和培养。对一切要动脑筋的问题的回答只有两个:“不知道”和“我讨厌这个(I hate it)”。六年级刚开学时,发现她晚上7点钟的时候还在做作业。想问问太阳为什么从西边出来了。她忿忿然地说,今年碰到一个特别mean的数学老师,每天都要给好多problems。我暗暗窃喜,总算碰到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了。谁知好景不长,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就有美国家长抱怨这学期的负担太重,孩子没时间做别的了。老师承诺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我们家小姐又悠然自得地坐到电视机前去了。要是劝她稍微多看几页书,她的回答就像是劝她跳楼似的:“Why? Where is my life?” 问题是就这德性她在班里还算混得好的。每年一次的Stanford 能力测验显示她的能力已在12年级那条线上了。如果她是12年级水平,不难想象美国的六年级是什么样子。
美国的高中事会多一些,但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同一门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修法,可以像中国家长那样让小孩拼命修先进(AP)课。也可以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修一般课。那就很容易。如果让我家女儿做主,那一定是根据最小能量定理,选花力气最小的课上。
这种放羊式教育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无压力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天性不会被扭曲,身心都相对很快乐;不足也是明摆着的,训练不够,基础不扎实。问题是这种不足在将来能不能得到克服,对孩子的前途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个应该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不妨把孩子按情况分成3种类型。为讨论方便,只谈孩子本身,不考虑环境影响,如美国方法在中国的可行性,因此产生的竞争上的劣势等不在讨论范围。
第一类是那些天分高的,好奇心强的(就像63那种动不动就要把电灯头往盐水里插那种孩子),有特殊兴趣的,有自我动力的。那种孩子是美国方法的最大赢家。好奇心得到了鼓励,有充分余地去发挥自己的兴趣。在美国方法教育下,也许有一部分人能成为各行业的精英。而在中国的高压训练下,虽然也能成为不错的人才,但其特殊潜能也许给抑制住了。精英的层色也就打了折扣(写到这里,有点替63 可惜,应该早来美国三十年)。
第二类就像我女儿那样的,悟性还可以。但没有兴趣,没有好奇,也没有很强的动力。这种是天生成不了精英的,在中国和美国都一样。这种人的特点是被逼上梁山的时候,有点临时抱佛脚的能力。因此这类孩子能享受美国教育带给的轻松和思维的自由。而美式教育的问题倒也不至于对他们造成很大影响。
第三类孩子是美式教育的牺牲品,这类孩子悟性一般,自我动力不强。即便在美国式教育下,也培养不出多少好奇心和兴趣。这类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像是一个口子很小的玻璃瓶。在中国式 的高压教育下,还能灌进不少东西,从而在自我价值实现上走得比较远。而经过美式的无压力教育,在毕业时,瓶子里还是没有多少东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瓶口”会越来越小。即便在成年的时候翻然醒悟,奋起直追,也只能有限度自我修复。所以这类孩子的相当一部分,是被美国教育给‘废’掉了。我的美国邻居的孩子罗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杰的小学是在资优学校上的。能考上资优小学,说明他的天分至少不在平均之下。 罗杰在学习上明显是没有压力的,因为整天看到他在家门口玩。小学毕业后,罗杰没有考上资优中学。父母咬着牙(可怜天下父母心)把他送进了私立学校。罗杰在私立高中毕业后,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就选择了工作。至今已在BestBuy上班好几年了。我相信,在中国式(高压和同化)教育下,罗杰的学习结果会好得多,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个大学。他的人生道路也会走得非常不一样。
其实放羊式的教育在中国也可以找到例子。1966-1976,中国的教育放了十年羊。虽然同美国式的放羊完全不一样,中国式的放羊是放到极端了。很多被‘放羊’者确实在农村放羊。我们不妨看看这种极端情况对个人的影响。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校的大学生的基础是比较差的。但既然能在百里挑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批学生应该都是在本文提到的第一类的学生。这批学生的共同特点是有非常强的自我动力。经过大学磨练,77级对中国的科研和社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成了个行业的精英。所以,那十年的放羊,对这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来说没有产生不可修复的影响。当然有人会争辩说,假如没有那几年浪费,他或她的自我实现会达到更高的层次。这是个无法证明的假设。相反地,也有很多人把那几年的磨练看成是取得人生成功的真谛所在。其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比如棋圣聂卫平,他把他在棋艺上的成就,归结为在北大荒得到的感悟。那种在“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领悟出来的震撼。你不能不承认聂卫平是棋界的精英。尤其是在那两届中日擂台赛上,当中方连连折将,万马齐谙时,老聂表现出来的那种一夫当关舍我其谁的气势,是棋院里学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的放羊教育也没有完全失败。也产生了那个时代的精英。但是对剩下的很大部分那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不能不说那段被强迫放羊的经历是他们人生失败的主要原因。
所以本文的结论是,您如果有63这样的孩子,就让他受美国的教育;您如果有罗杰这样的孩子,就按中国方式去教育;您如果有我家小姐那样的孩子,那就跟我一样别费心了,中美方式都一样,都是没救的。
· 63兄文见https://www.backchina.com/space-206294-do-blog-id-6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