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文迪同志是只好猫 [2011/07]
- 美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废品的教育(上) [2010/04]
- 世界会掀起一个讨中国女人做老婆的新高潮 [2011/07]
- 女人太自强,男人偷着乐 [2010/05]
- 美中教育随想(2) ---- 走近美国天才(Case Study) [2010/05]
- 想起了那些红歌(1) [2011/05]
- 李玉和,你在哪里? 中国高铁需要你。 [2011/07]
- 美国这个发克系统 [2011/08]
- 日本男人,你是抗议还是不抗议(儿童不宜) [2010/06]
- 星条旗下,我们都是华人 [2010/04]
- 故乡的油条 [2010/07]
- 63光屁股,责任在领导 [2010/06]
- 郎里个郎,郎什么郎,都别郎了 [2011/01]
- 有谁见过一个雷把美国交通信号灯劈成绿色的? [2011/07]
- 那年在北京,差点和人打架 [2010/12]
- 续侃北京--最热情和最辛苦的北京人 [2010/12]
- 从美女晕倒说开去(1) [2010/11]
这坛子里说上海人说得够多了,北京人还欠点,咱来侃几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人,北京人生活在自己的区域里,自然轻车熟路,一旦到了对方地盘,就有文化冲击。有的时候,就是冲突。还记得头一回到北京为一块钱差点没和人打起来。
那是85年 ,去北京办事,顺便带上当时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婆逛一圈。
说起城市本身,当时的上海确实没法和北京相比。就那几个皇家花园,故宫,还有宽广笔直的街道就让咱像刘姥姥那样叹为观止。然而一涉及到消费,差异就来了。北京人是 大气的,买东西估计是抓了就走的。所以一次在西单买手工艺品,好像是石头做的什么东西,每一个都不大一样。我们看了一个,再问营业员拿几个出来挑一下。人家不乐意了。很不情愿拿了一个出来,我们看了一下回头想比较,开先那个找不着了。原来已放回去了。再想让他拿出来的前提是要把当前这个放回去。折腾半天我们弄懂了在北京买东西,给定任何瞬间,柜子上只能有一件商品。任何想要平行比较的要求都可能遭到白眼对待。当然跟后面要说那件事比起来,白眼算是好的。
那正是苹果上市的时候,北京好多地方在卖一种苹果。比上海常见的烟台苹果小一些。好像是在一个地铁站附近吧,看到有不少水果摊子,女朋友说想要尝尝那种苹果什么味道。我就问其中一个小贩这苹果多少钱一斤。被告知一块钱5个,大一点的一块4个。我说我们只想要两个怎么买。说是两个不卖,想要吃苹果,一块钱是最小单位。这个我有点想不过来,那时人的工资并不高,上海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58.5元。上海是8类地区。北京好像还要低些,工资还要小些。那小贩居然一块钱以下的生意不屑做。而上海的水果摊,你只要放进那磅秤的盘里,都会给你称出价钱来。小时候2分钱一个桔子,4分钱一个香蕉都买过。当然人家不卖也没办法,只能买四个,吃不了就拿着。女朋友的手刚伸出去想要挑就被断喝回来。“别动!不能挑!”小贩一边说着一边拿张纸给我们包了四个。女朋友在旁边嘟哝“有两个不灵的。”明摆着让我出头。于是我大大咧咧跟小贩说你不让挑我们不要了。说完正想走开,那小贩一把抓住我的肩膀,“不行!你耍人哪?你说好买就得买!”靠,买几个破苹果还讲君子一言哪?还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懂。只是感觉大概不掏这一块钱,他要请我吃生活了。这时旁边已经围上了人,有看热闹的,还有一起摆摊的小贩。看着被一群北京人围着,确实有点后脚发虚。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况为区区一块钱。这道理咱明白。要平时,虽然不爽,可能也就扔一块钱走人了。可那天不行,旁边女朋友还没搞定,一退也许把未来老婆给退掉了。没法韬光养晦,只能与人奋斗。好在咱也是文化大革命洗礼过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于是一边甩开了他的手,一边摘掉了眼镜。然后沉着声说,怎么着,想打架?以为外地人好欺负是不?说话间还移了一小步,调整了和他摊子的距离。我琢磨如果他真动手,我大不了吃他一拳,但一定一脚把他摊子蹬翻,然后趁乱夺路而跑。当然,得拉上女朋友。两人正剑拔弩张,旁边一个看热闹的小贩开始打圆场。说得得得,不买算了。我一看这是个台阶赶紧下。说谁说不买了,我就是不买他的,买你的,给我来5块钱。那吵架的小贩眼看生意被同行接走了,只能在我背后骂骂咧咧了几句也就算了。平心而论,后面的小贩给我那20个苹果个个都好。只是女朋友前后只吃了两个。剩下的我拎着走遍首都大地好一阵。好不容易才消耗完。
很多年以后,和老婆谈起这事。问老婆,是不是那次看咱特勇敢,才下决心以身相许了。老婆瞪了我一眼,不置可否地说了一个非常中性的词:十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