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民族观并由此想开去 [2010/08]
- 我的六四看法 [2010/06]
- 也说伊拉克战争,兼答愤兄 [2010/07]
- 再谈我的六四看法 [2010/06]
- 职场回眸(4):待人接物 [2010/05]
- 职场回眸(1):梦露与毛泽东 [2010/05]
- 中美国公民 [2010/05]
- 历游散记(4):泰山青松 [2010/10]
- 精神的力量与意念的魅力 [2010/08]
- 说说足球裁判 [2010/06]
- 我与《红楼梦》 [2010/09]
- 历游散记(1):开篇引语 [2010/09]
- 说说关于《红楼梦》的投票结果 [2010/09]
- 民主是一种理念 [2010/06]
- 历游散记(2):初登泰山 [2010/10]
- 预测世界杯半决赛 - 接受挑战! [2010/07]
- 我来预测本届世界杯结果 - 开设赛事擂台! [2010/06]
- 方方头语录(封面是红色的) [2010/05]
- 章鱼“保罗”与俺不谋而合 [2010/07]
- 点评半决赛 [2010/07]
- 民主是一种实践 [2010/07]
说说关于《红楼梦》的投票结果
几日前说起新版《红楼梦》的播出,曾大言不惭地坦言没有认真读完整部原著,很惊愕不止一人对此的惊愕,偶得六三兄披露也未曾认真读完的事实,不觉心生好奇,便搞了一个投票活动“你读过高鹗《红楼梦》原著吗?”。结果又出了事故,因为原题实为“你读过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原著吗?”,本想强调是全120回本,等到投票贴出后独独不见了曹兄的大名。而投票贴是不允许修改的,这样只好将错就错地补充了一个更正说明,听之任之罢了。
不过,本来这个投票不是科学严谨的统计,再加上人为错误,本不值得一提了。但思来想去,前后有142位村民于百忙之中前来投票,还是应该有个交代才是,于是便草草写了这篇小结。
看过投票结果之后,感觉还是有些代表性的,权且就此胡乱说上几句,以求抛砖引砖,顺势也好在村里搭个窝棚之类的东西,也算得是一件美事。以下便是几句昏话:
出贴时是这样考虑的,基本把选项分为四大类:爱不释手通读三遍以上(自然是包括三遍)者是为精读者,起码认真读过一遍者是为真读者,剩下的就是未读者(自然是包括像本人这样读过多遍都半途而废的废读者)。如此说来,基本上是个三分天下:精读者38位所占比列为27%、真读者44位占31%、未读者60位占42%。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一个人说不知《红楼梦》为何物的。一个更粗略的说法则是:世人皆知《红楼梦》,半数不晓其中味。
接下来这段话估计是要挨砖的了,咱还是先把钢盔戴好,摆出村中“路过”者的姿势再接着说。
一部名著的废读者占了人群四分之一,这还是有些许蹊跷,值得推敲。在下自己的体会是,此书并非十分引人入胜,且不说高鹗续补的后40回,就说这曹大人亲编的80回也不是那么严谨和流畅,而且失于琐碎了。相比之下,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部,《西游记》的出神入化与起伏跌宕,《水浒传》的故事串联和人物素描,《三国演义》的气势恢宏加细腻流畅,都不在《红楼梦》艺术写作水平之下。可学术界却似乎偏偏只有一个红学,真是有些不以为然了。
再回头说这投票,也许是同命相怜,其实咱对未读者的态度更感兴趣。“一直想读却还没有读”的很少(5位占4%),而“根本没想读”的却有一成多(16位占11%)。另外,咱还特意埋了个伏笔,加了一个选项叫“无聊”,但是没有明说到底是《红楼梦》无聊,还是咱这投票本身无聊,不无意外地竟然也得到了2票,不知投票者的原意何如。
在投票贴里,这一贴的回复数很高,有100多个。一半的原因是指出错误和疑惑,还有就是表示不满,比如Giada就直言不讳“净是楼主的同道”;自由之灵则说:“汗呀,应该砸一下!”,可惜没有砖头,哈哈;方方头就是知音啊,一眼看穿了咱的动机:“在投票人中找知音呢~有喜有悲呀,我的朋友们…”之后便大笑着不停滴摇头;它乡异客则比较仁至义尽:“哈哈,露怯了不是。曹雪芹的‘石头记’是未完稿,只有八十回,高颚续写了后四十回,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版本的‘红楼梦’。红学家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颚的功绩在于使‘红楼梦’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其水平远不及曹雪芹,而且续文有些地方反而背离了曹雪芹的原意为此遭到红学家们的批判。”不过,这一情节咱还是知道滴。
而说到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收到了很多批评留言,其中小城春秋的简评最为精彩,谨此引述如下:《红学》已然自成一体,虽有偏颇,学问却不少,这一行里道行深的人太多了!拍这部经典,光有胆量远远不够,玩点艺术效果,搭点花架子,代替不了红学功力。87版《红楼梦》失之于简陋,但音乐一流!而且导演的的《红学》功底深厚,当时也有批评,但那是细节,多家之言,总体上,都认同王扶林的演绎,他纠正了高鹗续书中的明显错误,采用了很多红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忠实了原著的精神。新版《红楼梦》我还没看下去,只看了一集半,已经瞧出创作的肤浅和投机取巧了。是从音乐、化妆、拍摄手法上看出导演的对《红楼梦》的理解严重偏差。旁白的运用,在这里,是遮掩创作者的“速食”尴尬,他们没有(时间)吃透《红楼梦》的精髓,不能提纲挈领演绎这个故事,也就很难把它简练成电影语言,借助旁白填空,是一种投机取巧。这部作品,就算是针对现在没有人能坐下来读经典,为国人扫盲普及《红楼梦》,效果也太坏了!招来那么多批评,绝非偶然。这部电视剧,可以做一家之言,但当做央视大剧,面向全国,则严重亵渎了几百年来《红楼梦》读者的感情,也违背对经典著作应有的严谨态度。我本人非常喜欢李少红和她的作品,但这部《红楼梦》,无疑是她的“大意失荆州”。
奇艺网的播放已经进展到了第26集,咱依然觉得还很看得下去。鉴于上述意见,咱就不再继续大放厥词了,要放也要等到好好读完全篇原著之后。咱有一套精装本四大名著,这几本红楼依旧是新的一样,与那几本摸旧了的三国相映成趣。现如今,这套《红楼梦》已然是被郑重地请到了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