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妈妈的手很小,也很巧。
在部队大院里,一部分随军的妇女是从农村来的,没有多少文化。随军后,部队给她们安排了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看澡堂子、在电影院卖电影票、在小卖部当售货员、在豆腐店做豆腐等等。
在那里,妈妈是唯一的一个大学生。
记得那个时候,很少有人买毛衣穿。大人和孩子身上的毛衣、毛坎肩都是自己织的。在大院里,几乎家家都有毛线和织毛衣的针。毛线有五颜六色的,针也有不同颜色和尺寸的,还有不同材料制的,有竹针也有铜针。
到了夏天,中年妇女们经常在外面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一团毛线、四根针,一边话家常,一边打毛衣,很是惬意。一些女孩子也带着线和针站在旁边跟她们学。那大概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瞟学”吧。
其实,妈妈很会织毛衣。她织毛衣跟其她女人的织法不太一样。她们是严格地按着书上写的,一针一针的织,生怕跟书里写的有任何出路。她们还喜欢用尺子对准身子去量尺寸。而妈妈不是这样,她也看书,但只要看一眼,她就知道怎么织,而且她从不拿尺子量身子给我们织毛衣,只要把我们的衣服拿来比一下,就知道该织多大的毛衣了。她织毛衣很快,一个星期就可以织一件,而且织得非常漂亮。
我们姐妹四人经常穿妈妈织的毛外套出去玩,邻居们看到了都羡慕地说:“李淑媛手可真巧,看,把这几个闺女打扮得多漂亮!”
六七岁的时候,我也对织毛衣产生了兴趣。吃过饭,我经常默默地站在阿姨们的旁边看她们织毛衣毛裤,有时都忘了回家做作业了。妈妈织毛衣的时候,我也经常在她身边看,边看边琢磨。看到我对这如此感兴趣,妈妈也给了我一团旧毛线和四根织袜子的小针,手把手地教我织反正针。开始,我织小片片,一点点地我会织小袜子了,但织得不是很好。会织小片片和小袜子之后,妈妈就不再让我学下去了。
在骨子里,妈妈并不希望我学做太多家务事,而是希望我好好念书,将来成为一个知识女性,不能做一个只会织毛衣、绣花、做饭、洗衣服的家庭妇女,一辈子呆在山沟沟里。也许,这种想法跟她的生活经历有关,也跟她受过较高的教育有关吧。
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送我去校舞蹈队学习舞蹈,还买来二胡和笛子要我们几个女孩子学。后来她又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书给我们看。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魏巍的《东方》,描写的是刚刚解放时,我国北方的农村生活和抗美援朝的军队生活。具体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只是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和形象,至今还历历在目:一个是某部队连长郭祥,一个是他的战友、童年伙伴,暗恋的对象——杨雪。那种对朦朦胧胧的爱情描写使我幼小的心灵里体会到了纯真无邪的爱的美好。紧接着,我又看了一本书,叫《野火春风斗古城》写的是一九四三年左右,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和斗争的故事。其中那个团政委兼县委书记杨晓东的机智勇敢,以及他和美丽聪明的护士银环的爱情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银环的双胞胎姐姐金环牺牲的场面,更使我震撼。
原来,还有这么多好看的书啊!看过这两本故事以后,我渐渐地喜欢上书了,也就自然地把兴趣爱好转移到书上了。
就这样,时至今日,我只织过两件毛衣,一件是在上大学时,在妈妈的指导下,给自己织的一件浅绿色的长毛衣;一件是谈恋爱时给男朋友织的米色的外套,他一直保留至今。
但,遗憾的是,做女儿的却不曾给妈妈织过一件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