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读《山楂树之恋》有感(二)
对老三这种类型的人我并不陌生,因为我也曾经在部队大院里生活过很多年。他的衣着气质,音容笑貌都是我所熟悉的。不要以为高干子弟都是纨绔子弟。在那个年代,很多高级干部还是比较自律的,相当一部分高干子弟素质是非常高的。他们有很好的家境,良好的教养,非常有才华。他们举手投足跟老百姓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老三在那个年代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信的。
我一遍遍的读《山楂树之恋》,一次次的留下热泪。我被书中老三深深的感动了,我实在不忍看到这么一个完美的男人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可是他偏偏离开了。如果有人问,老三是女人心中完美的男人吗?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她:是的,老三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他完美的真实而感人,叫人信服。
老三的外表和气质是迷人的。他的“脸庞不是黑红的,而是白皙的”。“他的眉毛浓虽浓,但一点不剑拔弩张”。在那个年代,他长得不“革命”,很像电影演员达式常。他穿着蓝色的大衣,洁白的衬衫,灰色的毛背心,脚下是一双皮鞋。“ 他洁白的衬衣领从没扣扣子的蓝色大衣里露出来,那样挺括”,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爱干净的人。他很儒雅,说话不粗俗,对人很有礼貌,显得很有教养。开始他只把静秋当作小孩,还给他吃糖。当静秋纠正自己不是小孩了时,他改口说不是小孩儿也可以吃糖的。他请静秋拉两曲手风琴,静秋不肯,他也没有再勉强,便说以后再拉也行。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很平淡,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老三的很高的个人修养和语言艺术。老三爱笑,“他笑的时候,鼻子两边现出两道笑纹,眼睛也会微微眯缝起来,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笑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全心全意的笑”。难怪静秋与他第一次见面就“紧张到心痛的地步 ”。他到学校探望静秋时“穿着一件军大衣,不是草绿色的,而是带黄色的那种……”,“黑黑的头发衬在棕色的大衣毛领上,颈子那里是洁白耀眼的衬衣领”。 静秋“被老三的英俊照昏了,差点从墙上 掉下去”。他的身上还有一种“令人醉醺醺的气息”-----男人的气味。遇到这样一个俊朗的年轻男子,哪个女人会不怦然心动?不被他迷住?
老三是睿智的。他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文学青年。这跟他受母亲的影响,博览群书息息相关。他曾对静秋说,他妈妈“喜欢文学,喜欢浪漫,喜欢一切美的东西”,还“会写诗”。她一眼就看出静秋不仅漂亮,还是一个有个性,很聪慧的姑娘。所以他不是只在物质上帮助她,在精神上更是不断的开导她,启发她,同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在西村坪,他给她看了很多欧洲古典名著,间接的告诉了她什么是真正的精神食粮。在那个年代,世界名著是一般人根本看不到的东西。静秋却在老三的引导下读到了这些书。老三也轻而易举的从世界名著中找到了两个人的共同情趣。有了这样的铺垫,才有在去K县城时他给静秋讲他自己的故事并巧妙的借用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老三的聪慧还表现在,他能准确的把握静秋的心思。要知道十七八岁的姑娘,心思最敏感善变,今天还“风和日丽”,明天就可能是“大雨滂沱”,她还不给你任何理由。老三以极强的耐性,把它处理的恰到好处。他总能在静秋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他给予的都是静秋最需要的,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如此。他告诉静秋政治斗争是复杂的,“不要用政治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亲人。” 他知道静秋有才华,要她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告诉她“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鼓励她要对生活抱有信念。这些帮助和鼓励就象划过天际的一道亮丽的光芒,照亮了年轻的静秋前行的道路。老三能真切的感受到静秋对他的爱,他明白静秋除了给他爱,她什么也没有。对于静秋,老三就意味着她生命的全部。所以,他知道,最终静秋会把爱全部奉献给他。记得,在村长家他给静秋洗床单时,静秋问他“冷不冷”。两个人一起吃饭时,静秋不肯一个人吃香肠,非要分给他一个不可。从很多很小的事情,老三都能体会出静秋对他的那种内敛、含蓄的疼和爱。老三的睿智还体现在他的机智幽默。在西村坪时,老三做的神不知鬼不觉的,所以谁也不知道他们俩恋爱了。为了向静秋表忠心,他说“敌人要是用你来威胁我,我肯定会叛变”。“刚向党表了决心,还抵不过你的一句话”。老三是“文革”以前的高中生,从他对事物的理解和对工作的态度来看,他肯定曾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他就上大学了;如果他不在1976年英年早逝,我相信,他也一定会上大学的。今天他一定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和静秋的爱情也一定会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老三对静秋的爱是细致入微的、至真至纯(诗情画意)的、毫无保留的,他的爱也是极其凄美而感人的。
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老三给了贫穷的静秋细致入微的爱。静秋刚来村长家,他就默默的给她换了一个大灯泡,好让她安心写作。来村长家不久,静秋的“老朋友”来了,她偷偷到河里洗床单被老三看见了。老三二话没说,卷起衣袖就给静秋洗带有“大花印记”的床单。洗完了还陪她把床单晾好夹好。平时他总想帮助静秋,他给静秋买钢笔,给静秋妈送冰糖和核桃,送静秋回家探亲,给她买卫生纸,跟静秋一起打零工,给静秋买胶鞋,拼命带静秋去医院治脚……一幕幕感人的情节就像电影一样在读者的眼前闪过。
老三爱得很诗意。他自创了一首爱情诗:“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第一次向静秋表达了他的爱意。自从他吻了静秋使她反感以后,他诚恳的请求她原谅,知道静秋不喜欢那样,就再没那么做了。当静秋怕他欺骗她时,他笑着说:“我不是一个坏人,以后你就知道了”;当静秋对他的感情总是遮遮掩掩时,他开导她说:“爱一个人不是件丑事……”;当静秋误解他时,他真想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给她看。在他看来,只要静秋让他喜欢她就是对他的最大恩赐。他让静秋告诉他,她要他做什么,并说,“只要你告诉我了,我什么都愿意做到,我什么都可以做到。”她深情的对静秋说:“我肯定不是第一个爱上你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我相信,我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 他特别喜欢静秋这个名字,他说,“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我想,他爱的这么执着痴迷肯定上帝都嫉妒静秋。老三答应静秋妈一年内不来找静秋,但静秋却不想这样。看静秋想见到他,他又答应她会偷偷的来见她。还自嘲的说: “我就是当叛徒的料……” 重温这些细节,老三那为爱甘于奉献的情怀不能不让人动容。
有人说,老三的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性派”,是那个人性被扭曲的时代里一抹人性之光,他对人类充满了关爱、同情和关心,他的爱情里没有地位高低的考虑,没有物质贫富 的考虑。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爱静秋,就倾其身心地爱,无私无畏地爱,无怨无悔地爱,不求回报地爱。他的考虑和计划里,都是他爱的人,是她的身体,她的心情,她的前途,她的 未来。当得知自己得的是白血病,他的内心是痛苦和矛盾的,所以一直瞒着不告诉静秋。当静秋知道他的病情后,坚决要与他欣然赴死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为找到自己的殉葬品而沾沾自喜,而是真诚的劝告自己的爱人要坚强的活下去。他要通过所爱的人的眼睛看世界。他要她生儿育女,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还在日记中写道:“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些感人肺腑的话语使静秋鼓起了生的勇气。她知道只有坚强的活下去,才是对老三那绵绵的爱的最好报答。那一夜,静秋与老三在医院见面了,她毅然决然的要把自己全部都给了老三。他们裸露了身体相互抚摸,爱如潮水。此时老三和静秋完全可以完成灵与肉的结合。但老三还是决定把静秋的初夜交给她的未来的丈夫。爱本来就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可为什么此时却变得这么苦涩而沉重!看到这一幕,我们不是感到低级的刺激而是从心底发出了一种凄楚的呻吟。泪水打湿了衣襟,再也无法自己。
鲁迅说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山楂树之恋》的结局是悲剧,但它的意义却远非如此。从《山楂树》我们看到了老三对静秋的爱是大气磅礴的爱,是大写的爱。老三的身体死了,但他对静秋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爱却永远留给了静秋。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灵魂是永生的,精神是不死的。我要说,静秋是幸福的,因为在她的慢慢人生中,遇见了如此倾心爱她的,她也如此挚爱的完美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