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生活是平凡的,有时平凡得过于平淡乏味。所以我常常希望隔一段时间让自己能感动一下。我经常千方百计的找一些令人感动的素材,比如文学作品,纪实故事,听朋友讲故事 等等。然而不管是小说也好,自传也好,诗歌也好,还是听来的故事也好,我都喜欢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胡编乱造的故事我不看,因为它不能进入我的灵魂,无法令我感动。
在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文学专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时常能读到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自己的心灵多了一双感悟生活的眼睛。我喜欢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有生活原型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就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通过一个卧轨 的女人的悲惨故事构思而成的小说。起初他想把安娜描写成一个淫荡的上流社会的贵富人,但写到后来他开始同情安娜了,于是修改了这个人物形象。这样,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安娜这个代表着被牺牲、被玩弄的俄国上层社会的妇女的典型。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一个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他是个人奋斗者失败的典型。他的悲剧所展现的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钱、地位、私欲、美貌等对人性的侵蚀,特别是对人的灵魂、信仰的腐蚀。于连最后被处死,故事以悲剧告终。于连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成为了一个不朽的典型形象。于连的悲剧命运影射了作者的坎坷人生,所以读起来感到真实可信。联想到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于连的形象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在《阿Q正传》中,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坛泰斗鲁迅活脱脱的为我们描画了一个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灵魂的阿Q的形象。用它来深刻的揭示了当时国人的麻木而不觉省。阿Q是有生活原型的,只不过他的行为和思维经过鲁迅的拔高之后成为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不惜沿用这一名词在逆境中聊以自慰或者批判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愚昧和麻木。
不是只有名著才有感人的力量。这里我想提一下最近看的《山楂树之恋》。这本小说并不是出自职业作家之手,同样也打动了我。它之所以打动了我,不仅仅是作者艾米以其细腻、平实 的文笔,讲述了三十年前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刻画了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老三和静秋(尤其是老三),更可贵的是,这本小说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艺术的加工出来的。老三真实的存在过,静秋今天还在世,所以故事才如此感人。这个故事的力量还在于,它让人们终于相信,王子和灰姑娘式的爱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是存在的,而且爱情是可以永恒的。老三已经被当今的人们誉为“情圣”。老三这样的王子过去曾经出现过,那么我们相信现在仍然没有消失,我们更祈祷将来会有更多的老三。只是祷告他除了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然会让更多的“静秋”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好 一辈子生活在苦苦的思念之中。
人物传记类的文学很多,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林徽因传》。一直以来就喜欢林徽因,可以说她是我崇拜的少有的杰出女性。她融美貌和智慧于一身,她的才情是那么的卓尔不凡。她与徐志摩的浪漫爱情是那么弥足珍贵,她与梁思成的婚姻又是那么令人羡慕神往,她的英年早逝使人无限惋惜。我也喜欢《张灵甫传》。张灵甫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他结过三次婚,第三任太太叫王玉龄。王玉龄本是湖南长沙的一个大家闺秀,嫁给张灵甫不到一年,他就在孟良崮战役中阵亡。当时王玉龄才十九岁,手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张灵甫阵亡后王玉龄未再嫁他人,在思念中度过了一生。
我也喜欢欣赏散文和诗歌, 特别是抒发真情实感的那类,不喜欢或欣赏不了所谓的哲理诗,比如说北岛 的诗,读书的时候就没读懂,现在仍然不懂。不懂就无法理解它的意境也就无法喜欢。我爱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沉迷于他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这种“ 喜悦和忧愁”正是他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矛盾苦闷的真实写照。他用凝练、传神的语言,含蓄而准确的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所以我被感动,至今还能背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喜欢舒婷在《致橡树》中的直抒胸臆,“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着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自强自立。我还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那种淡然的人生境界。
总之,在我看来一切好的文学作品,好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抒发的是真情实感。作为读者的我会为之感动。当生活趋于平淡乏味时,我就会寻找一些能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时不时的好好的感动一把,让生活多一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