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自从姐姐跟姐夫那次吵架动手以后,圆圆更少去姐姐家了。当然,圆圆不常去姐姐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太忙了。
孩子一岁,她就当了班主任,还要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尽管孩子很小,对于工作,她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她把爱给了儿子和丈夫,同时也给了她心爱的学生。她深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给学生传授做人的 基本道理。而要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做老师的,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授业”和“解惑”是给学生讲解知识,回答疑难问题。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半水,她才敢上讲台。
为了讲好一篇课文,她绝不拘泥于教参上的东西,要知道,教参里的内容早就老化了。所以在备课时,她不仅翻阅自己在大学时所记的笔记,还经常走访她曾经就读的大学的导师,请他们给一些指点或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记得,在高一时,她给学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表面上是写景散文,也堪称是写景散文的典范之作。但,如果把它仅仅理解成应景之作,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篇散文是在文学史上,情景交融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佳作之一。如果不把“情”给学生讲透彻,讲明白,那就是教学上的一大败笔。而要讲好这篇文章,就必须把当时(1927)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都要交代的清清楚楚。而对这个问题在当代学者中是有不少争议的。哪些该讲,哪些不能讲,必须要有所取舍。带着一些问题她找到了曾经教她现代文学的导师XXX,仔细研究了如何准确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后来,她的《荷塘月色》拿到全市去赛课,获得了一等奖。
圆圆讲课不完全依照大纲,对于那类思想性、艺术性兼具,又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文章。她从来是详解。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于是之的《幼学纪事》等。虽然《背影》学生们在初中就学过。但她觉得有必要再讲一遍。为的就是竭力的把人间亲情融进她的讲解之中。至于矛盾的《风景谈》,刘白羽的《雨中登泰山》这一类,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的写景散文,她只讲精彩段落。
她也重视对议论文和杂文的教学。因为这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社会历史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好办法。她喜欢把毛泽东的文章,不管是初中学过的还是从未读过的,都拿来给学生读,例如《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论持久战》(片段),《矛盾论》(片段)等等。杂文学习自然选鲁迅的,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雷峰塔的倒掉》、《论“他妈的”》、《娜拉走后怎样》等等。其他作家的文章都是泛读。
鉴于教材内容有限,圆圆还找了大量的古典名著片段或现代文学佳作给学生读,精彩的片段,如《简爱》里简爱和罗斯特的对话,《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母亲的对话,《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红与黑》于连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等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圆圆发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发言很踊跃,体会更多。于是,让他们写读后。可以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篇篇都是佳作。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或空话连篇。
这说明,好的文章不仅吸引学生,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做到了“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