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那天夜里,在回家的路上,芳芳跟圆圆谈起了王群。这还是头一次,圆圆从姐姐的口里“获取”了姐夫的“秘密”。
姐夫王群毕业于省城的一所名牌大学电子系,毕业时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由于当时年轻、贪玩,经常与朋友打牌喝酒,因而错过了继续深造的绝佳时机。有时,他打牌打得来隐的时候,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他还养成了嗜酒的坏毛病。可能是他爸爸的事情对他的冲击很大的缘故吧,他便借酒消愁。哪知“借酒消愁愁复愁”。从此,他便泡在酒坛子里,无法自拔了。直到有一次,他喝得差点儿丧了命,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才领教了酒的厉害。那次酒精中毒,他在医院里住了将近一个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大学里,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逐渐取代本科生,占领了大学的阵地,特别是九十年代初,大学教师已经是清一色的博士毕业生了。硕士毕业的年轻教师都必须继续深造,否则就要被淘汰。人才大量涌现,大学形势急剧变化,姐夫显得有些被动了。这几年,他积极参加了硕士班的学习。他专业课的成绩非常不错,分数考得都很高,就是英语太差了。他说话有点儿大舌头,而且说话时还有些结巴,再加上性格比较腼腆。在读本科的时候,上英语课时他就从不开口。那时他还很年轻呵!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从不开口讲英语的他,更是还没说话脸就红。最后,他英语考了三次都没考过,很遗憾的没有拿到硕士毕业证书。
为此,教研室的领导专门找他谈了话,给他两条路供他选择:一,离开学校调到其它单位。二,到教研室的机房当管理员。其实,这种结果确实挺让人惋惜的。姐夫当年毕竟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的,后来也是因成绩突出才留校的。但没有办法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这就是摆在人们眼前的现实。不得已,姐夫选择了第一条路:离开学校。虽然决定调离学校,但毕竟在这个环境生活了多年,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很是不舍。另外,要调走还得找接收单位,而现在每个单位都人满为患,也不容易找到很满意的位置。
那段时间,姐夫成天往外跑,人也瘦了许多。现在妈妈和老婆又大打出手,心里实在烦的很。自己的妈不能打,就只好打老婆了。
姐姐一路上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姐夫的故事,好像是要把从前那些“陈康烂谷子”的事都一股脑儿的倒出来似的。
回到家,大概已是凌晨两点多了。圆圆让外甥女洗漱完,先睡去了。姐姐坐在沙发上,睡不着。圆圆也没有瞌睡,于是就坐在姐姐的身边,“你睡不着吧?咱俩就再说几句吧。”姐姐靠在沙发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窝深陷,眼圈漆黑,脸色苍白。见此情形,圆圆安慰她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切都会好的。但有一条,你俩得齐心协力。困难来了,俩个人心要往一处想,劲儿得往一处使。老这么吵,这个家就散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呵。作为妻子,你应该多关心一下王群。他现在也很难呐!”姐姐若有所思,但一言不发。
在圆圆家一整天,姐姐始终是沉默的。这让圆圆更加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