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刚到美国一星期,圆圆就开始一边倒时差一边学驾照,一周内便通过了笔试。同时,她在新朋友的引荐下,周一和周三的晚上到附近的一所高中补习英语。另外,她还找到了一份在周末到中文学校教书的工作。
最初的几天,因为想家、想朋友、想学生,圆圆几乎每天都往国内打越洋电话,尤其给姐姐打得最多。因为爸妈的经济状况还不错,如果自己不想做家务,他们可以请个钟点工来帮忙。再说,小妹和弟弟都在美国。这些年,爸妈也常来美国探亲。所以,他们的情况比姐姐的还是好多了。圆圆的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姐姐。得知她又回家住了,可她跟婆婆的关系还是跟仇人似的很紧张;跟丈夫王群的关系也越来越冷淡,他们几乎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讲了。现在,王群是常常夜不归宿,姐姐时常是独守空房。圆圆非常替她担忧,也很想帮她一把。所以,除了打电话, 她还常给姐姐写信,因为写信可以说得更多、更详细。圆圆计划,如果不忙,每个月至少要给姐姐写一封信,报告自己的情况,详细了解她的近况。这样她才放心。
接下来就是送儿子上学了。
这回可是在美国上学。圆圆很担心儿子。在中国,不管怎样没有语言障碍,儿子有什么问题,圆圆都可以直接跟老师交流。可是,到了这陌生的国度,陌生的环境,一旦儿子有了问题做父母的真是爱莫能助了!“儿子这么小,能很快适应这里的学校生活吗?”圆圆心里直犯嘀咕。
记得儿子第一天上学是柯南和圆圆一起送他去的。那所学校叫Irving小学。一进校门,圆圆就被学校的布置吸引住了。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一条艺术长廊,上面贴满了学生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既活泼又很有童趣。学校的设施也很好,有中央空调,冬暖夏凉。孩子在教室里上课不会遭罪。室内有体育场,学生不用到室外上体育课。学校外面,有一个供孩子们荡秋千、滑滑梯的操场。放学后,孩子们可以在那儿玩一阵子再回家。学校还有一个乐队,有兴趣的话,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参加这个乐队了。
美国的小学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不太象学校,倒象是一所幼儿园。难怪有人说,西方是老年人的坟墓,中青年人的战场,孩子的天堂。这话可真实一点儿都不假!
走进儿子的教室,圆圆扑哧地乐了。这哪里是一年级的班级,简直就是幼儿园大班!教室里只摆了四张大而矮的圆桌,围绕着每张桌子摆放了五把小椅子。墙壁上贴满了很大的英文字母画报和各种精美而富有童趣的图片。圆圆马上注意到离窗子不远处的桌子上,摆放了一大堆玩具。圆圆又想起了儿子在国内上学时,带玩具被老师没收的事情。于是,她问校长为什么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在教室里玩儿玩具,甚至还可以带玩具上学。校长回答说:“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向少儿的过度阶段。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自然过度和不是被迫的过度。三年级就不允许学生带玩具上学了。再说,他们也不会对这些玩具感兴趣了。”
这位校长是教育学博士。他举止高雅,谈吐不凡,风度翩翩,给圆圆留下了很好、很深的印象。
把儿子放在那所学校,圆圆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