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二)身处衰败的时代
张百熙所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文明崛起,清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时期。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封建大国。统治中国的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联合来统治百姓、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皇帝至高无上,大权独揽。而保卫这个政权的基本支柱就是八旗与绿营,对内镇压百姓的反抗,对外戍守边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刚刚萌芽。清朝仍然承袭着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人民实行封建礼教,进行思想禁锢和统治。在教育上,实行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为朝廷为政在全国范围内招贤纳士。对外闭关锁国,以“上国自居,与国际社会脱离,视列强为夷狄。严酷地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地”。
到了十九世纪初,清朝大帝国实际上已是一个陷入了内忧外患的“纸老虎”。而统治者还盲目自大,自诩为遍地是黄金的“上国”之君。实际上,当时的社会,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贫富更为悬殊。皇室奢侈无度,百官贪污成风,草菅人命。科举制度已空疏无用,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多是不识五谷的腐儒。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北有白莲教,南有天地会,并相互呼应。
而在西方,法国大革命早已为西方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精神基石。它动摇了欧洲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十九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而十八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又为西方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已基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资本主义在西方开始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市场的需求,必然引起西方势力向东方的扩张,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1840年,英国以其尖船利炮敲开了还在沉睡的中国的大门。1842年8 月29 日,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被各国列强瓜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中国百姓则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
面对清政府的腐败、社会体制的落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更甚者,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瓜分和灭种的危险,统治阶级内部有人大声疾呼,要求改弦更张,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洋务运动就是要发展工业,以抵御外来的经济入侵。它持续了三十五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同时,引进外来技术,制造洋枪洋炮以取代长矛大刀,提高武器质量,以抵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洋务运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早期中国工业的发展。但是,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清政府再次失败,这一血淋淋的事实表明,单纯从“技艺”下工夫,是拯救不了中华民族的。只有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改革,中国才会有出路!
国难当头,高祖张百熙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开始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