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六)爱国忧民的仁臣
戊戌变法,表面看来以康梁的失败而告终了。但,清朝内部的保皇派和维新派的斗争却从未间断过。
必须承认高祖张百熙力主改革并不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而是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国强民安,退一步说,救亡图存!因为当时的中国国情,用杜甫的诗《春望》里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实不为过。
高祖出身于百姓之家,虽父亲是当地的乡绅,但绝不足以号令百姓、统治天下。而他自己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进了清廷。因而对百姓,他有着一种本能的同情,看到“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景象,他由衷的感到悲恸!他在《自玉屏赴贵阳道中感述一首》中写道:“浩荡千里中,白骨悲沙场。官私悉破坏,无有完城隍。郡邑玩家室,鸡犬猪牛羊。杀戮不一存,存者皆流亡。荆棘塞衢路,但多豺与狼。”使人一下便联想到战乱后的“城春草木深”的凄仓。他曾在沿海一代考察。当他隔江遥望香港,便激发了国耻的沉痛和报国的豪情:“天意捐荒岛,涛头激壮心。圣朝柔远德,感叹一哀吟。”
在历史上,日本曾是中国的藩属,要给中国进贡的。清朝时,中国叫日本为东瀛。从民族心理上,中国人对于日本人一直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明代郑成功抗击“倭寇”的故事被历代的中国人传唱。
然而,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对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大事件,成为了一个转折点。中国已经落后了,开始挨打了。但当时的人们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这一事件,不仅异常强烈地伤害了国人,包括部分上层人士的民族自尊心,而且挫伤了中国人在历史上建立的自信心!一个小小的东瀛国、蛮夷,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简直是岂有此理!
高祖百熙作为一个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接近清政府最高决策集团的开明士大夫,自然和人民一样,在这次的历史事件中感到极大的屈辱、焦虑、痛苦、忧伤。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更使他感到极度的悲愤,也深切地感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岌岌可危!在甲午战争期间,他就向最高统治集团建议:“外患日亟,请修复圣武,大兴边防;生自然之利,辅铁路兵械之不足。” 所谓“生自然之利”就是要开矿,如铁矿,以便补充铁路和军械。后来又加述了“管见十四条”。也正是这一事件,不仅刺激了高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图强自救,维新变法的深刻思考。
而身为朝廷的要臣、御用的工具,他又不得不服务于清廷。追寻他的一生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忠君的。他无时无刻不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而为清廷服务。他力主彻底变革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改变,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这也是为了使国家机器能更有效的运作,达到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对内能安抚百姓的目的。做到国泰民安。这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从历史上看,我们不难懂得,自上而下的改革从来都是不会彻底的。改革时,一定会触及到当权者的既得利益,到了这一时刻,既得利益者就会出来反对了,而且是坚决反对,镇压到底!
高祖百熙在戊戌变法中,遭到了来自朝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也正是触及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才遭遏制。高祖也因此被革职。但不久又被重用。一般认为,是他的认错态度好,所以慈禧饶他不死。而从他老人家正直不阿的秉性来看,这恐怕还不是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时局需要像他这样能高瞻远瞩的人才!
光绪二十七年,高祖受命任南书房行走。表面上清政府恢复了对他的信任。但实则不然。在高祖与瞿鸿矶竞争军机大臣时,西太后传旨,要高祖百熙和瞿鸿矶俩人各抒己见写一政见论述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竞聘上岗演讲”。高祖接到上谕后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大论旧政如何腐败,新政如何优越、切实可用,并举西方各国的强弱为例,阐明观点。何止万言!而瞿鸿矶毕竟是一代元老,他不逞辞华但求简要,主张择要以图,行之以渐。太后看后对身边的荣禄说:“百熙所言,拔剑弩张,连篇累牍,我看去不太明晰。而鸿矶所说,切中利弊,平易近情,不如用他较妥。”就这样高祖落选了。表面上,慈禧说高祖的政见写得不简要,实际上还是因对他重用过康有为而耿耿于怀,更有对他不放心之意。
高祖百熙虽未入军机,但他力图经世济民的理想是否就荡然无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