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七)锲而不舍的改革者
虽遭慈禧排斥,入军机受挫,但年近半百的高祖百熙,仍思一展宏图,实现他年轻时立下的变法图强的鸿鹄之志!
他多年目睹了朝廷的昏庸黑暗、国事的举步维艰,特别是《辛丑条约》后,中国正濒临着被西方列强蚕食的危险境地。事实证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已跟不上整个世界的滚滚向前发展的历史的车轮。不改革,或者将被这“车轮”甩得更远,或者将被这“车轮”压得粉碎。
作为一个爱国的要臣、睿智的知识分子,高祖深知这其中的道理,心中有太多的苦闷要宣!有太多的见解要抒!1899年的除夕之夜,在给瞿鸿矶的信中,高祖痛心疾首地写道:“时局日益阽危,德人之于胶州,俄人之于旅大,英人之于九龙,法人之于广湾,瓜华之见端,西人所所明势力圈也。……如英人公向译署言,长江一带,不得割于他国,盖认为其权利之所到也。切肤之痛至此,而犹以为不过割我海疆边境而已,岂非梦梦哉?” 他不仅痛恨列强瓜分中国,更痛心清政府的麻木不仁,居然还以为“不过割我海疆边境而已”!所以他说自己是“切肤之痛”!
迫于形势的需要,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不得不下诏求言。高祖百熙立即发表见解:“抗疏陈大计五大端,曰曾改官制,曰整理财政,曰变通科举,曰广建学堂,曰创立报馆。” 清政府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是在这一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时间履历表不难看出,高祖恢复和创办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维新”失败之后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他深知,要改革就要从教育的改革入手。他敏锐地意识到西方的发展跟它的教育科学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于是,他作为钦差大臣,不远万里亲自出使美国收集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13所大学的课程章程书目,以为参考。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主持制定了一套中国的学堂章程,经清政府批准,称为《钦定学堂章程》。这套章程包括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的完整学制。
在他的教育改革的内容中也贯穿了“洋为中用”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的核心有两个字,即“政”和“艺”。“政”就是“西政”,即西洋近代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艺”则是“西艺”,即西洋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这就是整个教育内容上的改变,也就是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
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高祖的这些主张是寸步难行的。清廷没有完全采纳他的主张,而是任用张之洞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加入了经、史、子、集之类的内容。而张之洞教育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君主统治制度的政治伦理教育为核心,将西方教育为“我”所用,而不是起主导作用。所以,他主张以“忠孝为本,经史为基”也就是以封建的伦理教育为根本来办教育。张之洞的教育理念被清廷采纳了,同时清政府也融合了张百熙的“西学”理论。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教育改革。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它能够重来,如果当时完全采纳了高祖百熙的意见。如果那时就彻底的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中国现在会是另外一番样子。是好是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会大不一样!
当然,从整个社会文化的延续性来考虑,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张之洞的理论的。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还是有精华可以汲取的。比如《四书》、《五经》、《孟子》、《论语》等书籍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后人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和了解它。因为历史和文化是有延续性的和承传性的,是不能隔断的。如果不学习、研究这些东西,那我们的后人怎样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呢?
但,无论如何,高祖百熙提倡的“西学”的主张,锐意变革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的,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