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十一)超然物表的政治家 (1)(部分ZT)
任何一位对历史有卓越贡献的枭雄,都有他的人格魅力,那么高祖张百熙的人格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张百熙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提出了革新的倡议,而且在为政中,表现了崇高的风范。
首先,他礼贤下士,尊重、爱护人才。在他看来,要改革就要造就改革之才,培养“实学”之人。他认为“求人才之故而本之教育”。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在经历“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的侵占后,已几乎看不出当初的风采。为了办好大学堂,张百熙锐意兴学,不遗余力为学校招揽优秀人才。张百熙在考察了当时国内各类人才后,决定举荐桐城派领袖,著名散文学家“学问纯粹,时事洞明,淹贯古今,详悉中外”吴汝纶做总教习。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吴汝纶以学浅年迈为由坚持不就。张百熙来了个比刘备三顾茅庐更绝的一招,为国求贤长跪不起。恳切地说:“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 当时他已居一品卿相之尊,却跪倒在六品官的膝下。能有几个位居高官却如此诚心真诚跪在一介文士面前的,除了“爱才如命”,还有别的理由吗?吴汝纶被张百熙的举动所感动了,多日准备的谢绝词变成了慨然允诺。
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掠夺中国北方的领土,推行亲俄外交的清政府的无所作为,京师大学堂的学生要求政府“力拒俄约,保全大局,展布新政,以图自强”,发起了拒俄运动。随后,各地也纷纷发动拒俄运动。拒俄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学生运动史的开端,有着深远影响。拒俄运动同时也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和敌视以及镇压。1903年5月,署理湖广总督端方指责上海张园会议与会诸人“议论狂悖”,密电拿办。同月,再次指责爱国学生“名为拒俄,实则革命”。1903年6月,《苏报》刊出《严拿留学生密谕》。慈禧太后对京师大学堂的学生也参加拒俄运动甚是恼怒,清政府认为这是和朝廷分庭抗礼,是大逆不道。要求张百熙严加管束学生。京师大学堂政务处也认为学生上书言国事是“风气浮嚣”,“当设法禁止,以免蹈各国民权之弊”的情况下,决定执行朝廷的旨意,严加盘查学生的来往信件,并对参与拒俄运动诸学生及各斋长、班长均减去当月月考成绩20分等处置,张百熙对参加拒俄运动学生的态度却很出人意料。他在学生给自己的上书的信函中批示道:“该生等忠愤迫切,自与虚骄嚣张,妄思干预者有别。至于指陈利害,洞若观火,具征觇国之识,迥非无病之呻。本大臣视诸生如子弟;方爱惜之不暇,何忍阻遏生气,责为罪言!”不仅肯定和赞扬了学生的行为。张百熙甚至还批示:“嗣后诸生研究国闻,确有见地,可随时著为论说,呈候本大臣批答,籍可考见学识,示以准绳,不必聚论纷绣,授人指滴!”
张百熙完全忘记了慈禧太后“严加管束”的旨意。他没召集学生训话,只是劝告学生关心国事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张百熙在尽自己的力量保护思想进步的学生。为保护学生,当年底,张百熙将其中功课优异者送往国外深造,这是中国第一次公派出国留学。这些留学生后来有些成为了政治家和学问家。
张百熙一生三次受打击,都是由于他爱护人才,而受排挤。第一次是因为举荐康有为为经济特科,破格重用他维新变法,变法失败,他被慈禧革职留用,差点没了命。第二次,在任官学大臣期间,任用具有改革倾向甚至具有革命倾向的青年,称“新奇環伟之风气,诡异之服饰,潮涌于京师,且集于马神庙(京师大学堂所在地)一隅。”(《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史》第二集上册,第957页)招来诽谤,后受到排挤。第三次是筹备邮传部时,在人士安排上与唐绍仪发生争执。张百熙主张启用学堂出身的改革派的青年担任要职,而唐绍仪却执意要安排江南的富商豪绅。两人产生的激烈的争论。清廷不分是非,两人都给了“申饬”的处分,并遭太监侮辱,以至本来就身体欠佳的张百熙一病不起。
高祖张百熙不仅尊重、爱护人才,还严明法纪,为政清廉。那么,在清朝极其腐败的社会里,他又是如何实践着自己的为官之道,“严明法纪,为政清廉”,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的呢?
请看后续。